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1917年初,被一戰拖累至崩潰邊緣的俄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與此同時,反戰的情緒也在迅速蔓延。終于,在這一年的3月8日(俄歷2月23日)爆發了“二月革命”,俄國人民推翻了帝制,之后誕生了一支“婦女敢死營”。
頭領是個“女張飛”
建“婦女敢死營”的構想始于西伯利亞地區的一名普通村婦雅什卡。因生活所迫,從5歲起,雅什卡就為地主家做活,因此生得肩膀寬大有力,據說能輕易舉起90公斤的重物。
16歲時,雅什卡嫁給了當地一名男子,開了一家小店,過著平淡的生活。
正當雅什卡的生活開始好轉時,一戰爆發了,她的丈夫應征參軍。不出一年,1915年6月,雅什卡接到消息,丈夫在戰斗中死了。雅什卡決定赴前線為丈夫報仇。為此,她直接給沙皇發電報,請求參軍,后得到了沙皇的批準。
雅什卡在前線的兩年里,將生死置之度外,像男人一樣沖鋒陷陣。在白俄羅斯境內的那拉奇湖戰斗中,所有的軍官都陣亡了,剩下的士兵畏縮不前。這時,雅什卡站了出來,端起槍向前猛沖。在她的號召下,男兵們開始發起沖鋒,最后俄軍取得了勝利。雅什卡也因此獲得了沙皇頒發的圣喬治十字勛章。
1917年,一戰進入第三個年頭,俄軍中的反戰情緒愈來愈強烈。雅什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認為只有勇敢作戰,才能拯救祖國。5月中旬,雅什卡向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寫信,請求建立一支“婦女敢死營”,到前線參戰,以便“為全俄羅斯人樹立榜樣”。
克氏需要樹立這樣的榜樣,以消除人民心中的反戰情緒。于是,1917年5月21日傍晚,雅什卡開始了她的第一次征兵工作。在首都圣彼得堡的馬里恩斯基劇場里,雅什卡漲紅著臉號召婦女加入敢死營。雅什卡說:“重要的是要讓男人們感到羞愧……一兩個女兵足以為整個前線樹立榜樣。”
在雅什卡的號召下,當天就有1500名婦女報名參軍,后來又有500人報名。大多數人的年齡在18到30歲之間,有女大學生、貴族女性、職業婦女和農民。她們參軍的理由多種多樣,根據當時的報道,有的人是因為“愛國”,有的人為了榮耀,有的人則為了擺脫家庭對自己的束縛……其中,更多的人像雅什卡一樣,是為了給在戰場上死去的親人報仇。
每天訓練13小時
人員確定下來后,雅什卡帶領女兵投入了訓練,來自臨時政府警衛團的19名男兵擔任了婦女營的教官。訓練的內容很簡單,無非是些隊列行進、打靶及夜間行動之類。針對女兵們力氣小的特點,臨時政府給她們配備了騎兵用的卡賓槍,這種槍比普通的卡賓槍輕5磅左右。于是,在此后的4個星期里,不管刮風下雨,這些剃成光頭、穿著男軍裝的女兵從每天凌晨5點到下午6點都會出現在訓練場上。
為了讓女兵盡快從柔弱的女性成為堅強的戰士,雅什卡還作了一系列的規定。她鼓勵大家抽煙、喝酒,甚至連笑也只能咧開嘴大笑,因為這樣“看上去更豪邁一些”。
6月21日,在圣彼得堡的圣艾薩克大教堂作過祈禱之后,“婦女敢死營”的300名女兵拔營起寨,趕赴前線支援西北戰線的第10軍525團。行前,每個女兵都宣誓“決不投降”,并領取了一顆氰化鉀劇毒藥丸,以備在被包圍時服藥自殺。
女兵們在前線安營扎寨后,一群嬉皮笑臉的男兵就跑了過來,嚷著要“見見姑娘們”。哨兵一臉嚴肅地告訴他們,這里沒有姑娘,只有戰士。男兵撇撇嘴,說著不干不凈的話離開了。從那以后,“婦女敢死營”的女兵們一直處在周圍男兵的“關注”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