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人類的大腦就像一個微型的宇宙,里面藏著科學家難以窮盡的秘密。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大腦發達程度不僅與腦容積有關,還取決于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方式。方式越復雜,腦子越聰明。在進化史上,腦神經連接結構至少出現過兩次“質的飛躍”,才有今天人類智慧的出現。
據美國《科學日報》6月9日報道,英國桑格研究所認知基因計劃主管塞思?格蘭特領導的這項研究將重點放在神經鍵(synapse)的作用上。神經鍵也稱為突觸,是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非神經細胞(肌細胞、腺細胞等)之間的一種特化的細胞連接,不僅負責傳遞神經電子脈沖,而且對神經系統的學習和記憶活動起著關鍵性作用。每個神經鍵都相當于一個“微處理器”。
此前,學術界一直認為,從低等的蚯蚓到高級生物如人類,所有動物的神經鍵基本都有相同的蛋白質構成,物種間的智能差異只是大腦的質量造成的,也就是神經元和神經鍵的數量越多,數據處理能力越強。
“我們的研究并不支持‘神經越多大腦智能越高’的看法,”格蘭特說,“盡管很多研究都著眼于神經鍵的數量,但沒有人注意到神經鍵的基本構成。我們發現不同物種神經鍵中蛋白質的數量有極大差異。”
這份發表在8日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雜志上的研究報告指出,哺乳動物的神經鍵由大約600種蛋白質構成,但只有一半在無脊椎動物的神經鍵中發現,而在沒有大腦的單細胞動物身上,這一比例降到25%。“大約10億年前多細胞動物出現時,神經鍵蛋白質的數量和復雜程度出現了第一次爆炸性提高。第二次則是在脊椎動物出現時,可能是5億年前。”
格蘭特表示,在進化過程中,神經脈沖的處理結構越復雜,動物的行為越高級復雜。“神經鍵基本構成的進化就像電腦芯片升級一樣,越復雜功能越強大,而擁有最強大‘芯片’的動物,能力也最強。”
這項研究成果對理解人腦的正常功能和尋找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格蘭特說:“它提供了理解所有物種的大腦起源和多樣性及其行為的全新模式。我們向理解人腦的復雜機制又邁進了一步。”
(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