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基因細菌分泌的一些柴油

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細菌、基因與汽車之間有何關聯?美國一家生物燃料公司就從這個三角關系中找到了一把開啟能源寶藏的“金鑰匙”。通過基因改造,他們令一些細菌擁有了變廢為寶的神奇能力——“吃”的是農業廢料,但“吐”出來的卻是可直接用作汽車動力的燃油。
***基因改造 細菌變廢為寶
據英國《泰晤士報》6月12日報道,總部位于美國加州硅谷的LS9公司的研究人員正在實驗室利用細菌進行這一“造油”工程。他們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方法,對包括大腸桿菌、酵母菌等不同菌株進行了遺傳改造,改進了生產碳氫化合物(烴)的代謝途徑。酵糖在這些轉基因微生物的作用下能充分釋放出蘊藏的能量,并最終轉化成可用作燃料的碳氫化合物,而任何可以分解為酵糖的物質都可以被用作原料,比如甘蔗、麥稈甚至木屑。
LS9公司的高級主管格雷格?帕爾表示,遺傳工程的進步大大提高了基因改造的速度并降低了成本。“5-7年前,這一過程需要耗費幾個月和數十萬美元,而現在只需要幾周時間就能完成,成本只有2萬美元。”
通過控制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鏈長和分子結構,研究人員能令細菌分泌出成百上千種不同的碳氫化合物分子。LS9公司表示,他們可以生產不含硫的烴類燃料,然后通過標準的煉制方法生產汽車燃料,噴氣機燃料,柴油機燃料或者其它石油產品。
***替代汽油 解決能源危機
隨著國際油價節節攀升,人類近年來一直在探索各種從生物中提取新能源的方法。用玉米、甘蔗等植物生產乙醇來代替汽油,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早已成為一種產業化技術,但一直面臨推廣障礙。因為乙醇會對輸油管道產生腐蝕性,若要換成乙醇汽油,全球的汽車發動機都需要改裝,整個汽車行業要為此“傷筋動骨”,而全世界的輸油管道也都要更換成耐腐蝕材料。
此外,根據美國明尼蘇達州經濟學家杰森?希爾的估算,就算將美國種植的所有玉米都用來生產乙醇,也只能取代美國人一年使用的汽油總量的12%。
而被LS9公司稱為“原油2.0”的新型“細菌燃料”則是可再生的,能直接用于跑車并利用現有的輸油管道輸送,而且它還是環保的,因為它的制造原料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它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還多,真正實現了“負排放”。
***商機無限 大幅降低油價
目前,LS9公司開發的這種細菌燃料的產量還停留在實驗室水平。他們正在建造一個容量為1000升的發酵機,它需要依靠一個如衣柜般大小的電腦運行,整套設施占地面積約4平方米。投入使用后,它每周能生產大約一桶油。不過,如果按照這種水平,要制造美國每周需要的1.43億桶油,需要建造一個占地531平方公里的超級廠房,相當于芝加哥的面積。
帕爾對未來的細菌燃料工廠充滿信心:“我們的計劃是在2010年之前啟動一個示范級的工廠,并希望在2011年建成可投入商業運營的工廠。”他說,如果以巴西的甘蔗為原料,他們生產每桶油的成本可控制在50美元左右。
***競爭激烈 多方搶奪蛋糕
LS9并不是唯一進行這方面研究的公司,加州的埃米瑞斯生物科技公司也在利用同樣的方法生產生物燃料。石油巨頭英國石油公司則正在與杜邦公司合作生產一種叫做丁醇的酒精,其生產過程同樣是使用了經過基因改造的微生物。
此外,曾經在破解人類基因組計劃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美國塞拉昂生物公司創始人克雷格·文特爾也在培育一種能把植物轉化為清潔的生物燃料的高效生物體。他說,他要從“基因大王變成石油大王”。
1886年1月29日,德國人卡爾·奔馳研制的第一臺以汽油為動力的汽車獲得專利,從此汽油汽車風靡全球,燃燒汽油作為動力也似乎成為天經地義的事。而在世界經濟論壇評出的“2008年科技先驅”中,“用細菌開動小汽車”已經赫然在列。前方,“能源2.0”時代正向我們招手。
(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