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站環(huán)球在線消息:上海最近鋪天蓋地地執(zhí)行“限塑令”,開展得倒是有聲有色。我不由得要想一想這樣的政策,在美國不知是不是能獲得成功。結論是,問題倒不在于此,而是在于大凡美國人根本不會想到這項政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這幾年綠色風看起來是愈刮愈烈:寫著“I'm not a plastic bag”的環(huán)保袋在美國早早脫銷,講全球變暖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拿了奧斯卡,戈爾又借此東風領得諾貝爾和平獎,就連街拍照片里也常??吹侥切┖萌R塢大明星手挽Whole Foods(美國非常有名的有機食品超市)的紙袋招搖過市。似乎一瞬間,大有人人以談環(huán)保為榮、做環(huán)保為己任的趨勢。
事實上呢?不如走近一點看看我周圍的普通人。

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已出臺各種政策法規(guī)限制使用塑料袋,以減少“白色污染”。圖中女子的購物袋上所印英文意為:我不是一個塑料袋。

拿我們學校為例,夏天外面30多攝氏度高溫,但走進室內(nèi)常常不得不加上毛衣外套;冬天哪怕大雪紛飛,室內(nèi)還是能熱到你得穿短袖。這種在我看來完全不可理解的空調(diào)調(diào)節(jié)在美國人眼里是再正常不過的了。而且,房屋設計上又大多是中央空調(diào),即使只有一個人在一間小屋子里,也必須整個樓里狠狠地打到18度不可。
記得我進校的時候,學校的圖書館打印都是完全免費的。廢紙簍里總是裝滿才打了一兩行字就作廢的白紙。我也看到過有人把網(wǎng)上的小說打出厚厚一疊來。最后這項免費政策終于有所更改,變?yōu)槊宽摷埵召M若干美分。不過這對于每天可以背著LV上學的本科生來說,完全不起什么作用。
又比如說,身邊人普遍喜歡開SUV這類特別費油的車,走到停車場放眼望去盡是如此。他們也完全沒有幾個人可以共用一輛車的概念,常常是一群人去party玩,每個人都各自開上自己的大車,浩浩蕩蕩地一排前行。大概“我愛拼車”之類的網(wǎng)站在這里是不太會有市場的。
除了極少數(shù)的幾個州,美國大部分地方都不提供廢品回收服務。包裝非常漂亮的玻璃瓶子、鋁罐只能隨便扔到垃圾桶。在上海經(jīng)??梢姷膹U電池回收點,我來到納什維爾4年以來從未見過一個,更從未有人指導我應該做垃圾分類。而我去歐洲的時候,看到普通人家里都放上至少3個以上垃圾桶,每種垃圾都必須分門別類投放,否則便成了很嚴重的問題。
如果看看我的學生們最近交上來的關于“如何應對石油漲價”的小論文,也許會對美國人的環(huán)保觀念有更直觀的認識。這些文章中很少會提到政府應該鼓勵大家節(jié)約——這一在我看來是最顯而易見、也最可行的觀點。大部分學生將出路更多地集中在“開源”上,比如應該改善與石油供應國之間的關系,或是開發(fā)新能源等科技革新。而關于節(jié)約能源,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表示:要美國人改變他們的消費習慣是不現(xiàn)實的,“It's simply not possible(就是不可能)”。
這些在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傳統(tǒng)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當然不能真正體會“節(jié)約”這一字眼的含義,這一點并不難理解。盡管環(huán)保觀念在全球盛行已有時日,但在美國這樣資源極大豐富的國家,政府也從不真正鼓勵節(jié)約節(jié)能,這些孩子們還需要擔心些什么,他們又能自覺到什么?而類似于“殺死塑料袋”的提議,不用多問,一定也是simply not possible。
這樣想一下,便覺得資源不那么豐富和嚴格政策所反映出來的危機意識,真的也不是件壞事。(來源:東方網(wǎng)-東方早報 李鳴燕 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政治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