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共同愛好的人更易結為朋友,實際上,這與我們的基因類型有關。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17日報道,美國研究人員日前發現,基因能夠影響擇友。此外,朋友之間也可能具備同一基因的不同類型,而這正是“人以群分”和“異性相吸”(此處側重個性,而非性別)的原因所在。
此項研究由美國哈佛大學的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吉斯教授領導,他受托為美國兩家大型保健機構對其收集的DNA樣本進行分析。經過對與個性相關的6種基因的出現率的追蹤研究后,研究人員找到了存在于好友間的基因聯系。
一種名為DRD2的基因能夠解釋“人以群分”,它與人們從酒精和煙草及其他成癮物質中所能獲得的快感有著密切聯系。經研究證實,在這種基因的影響下,能夠藉由飲酒產生興奮感的人傾向于與同樣帶有此類型基因的人為友。而那些對飲酒不那么感冒,甚至避之則吉的人往往也較易聚在一起。
克里斯塔吉斯教授解釋說:“不近煙酒者常會回避不忌煙酒者,而不忌煙酒者聚集的場所往往鮮有不近煙酒者的身影,這兩者之間確實少有交集。”
而另一種基因名為CYP2A6的基因則為“異性相吸”找到了答案。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攜帶有此種基因與“開放”式性格特點有關的人,往往會被具備此種基因的另一構型的人吸引。
克里斯塔吉斯教授表示,人們傾向于與具備相近基因的人為友,就如同喜歡同一種體育運動或有同樣愛好的大學同學會扎堆一樣。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只是潛移默化地受其影響,人們也會主動去尋找與之相近的人。比如,體型清瘦的人往往會粘在一起,但他們并不會意識到他們自身都具有抑制肥胖趨勢的基因。
“我們通常都會尋找與我們性格互補的人。生性好動者在工作中易于與好靜者結成伙伴,”克里斯塔吉斯教授補充道,“某些特定情境往往就需要這種特化作用。例如,某些工作崗位往往會選擇具備不同技能的人一同工作,而這些人的個體差異如果與其基因類型(基于基因構成)有關,那么他們與那些異于他們自身、更有可能與他們交友的人接觸的機會就更多了。”
這項研究的論文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來源:中國日報網 譯言 編輯: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