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詩人的話語,借助中國杰出詩人的表述,讓觀眾們沉醉了。當天體育館里聚集了中外人士六七千人,有些校外的農夫、工人也來了。雖然這些人多半聽不懂英文,他們還是蜂擁而至,一睹傳說中的大詩人的風采。
那天由于現場人太多,還發生了一個意外——正當泰戈爾講得痛快淋漓時,忽然場內發出撲嗵一聲巨響。原來體育館樓上橫板因超載過多開裂,幾乎坍塌。好在,沒有人員受傷,演講很快就繼續進行。
有人現場發傳單批評泰戈爾
然而,在演說進入尾聲的時候,竟又出現了一個意外——有青年出來散發傳單,內容是嚴厲批評泰戈爾的,甚至聲稱要將老人趕緊送回國去。
一直在盛贊中國傳統文化的泰戈爾為何會遭遇如此尷尬?說起來,和當時中國所處的特殊時期有關——在救亡壓倒一切的歷史背景下,反封建反傳統成為當時中國人最迫切的任務。這時,泰戈爾對東方傳統文化的推崇以及對西方的批評,便成為一場文化風波的導火索。
本就不平靜的中國思想文化界因此分成兩大陣營,以梁啟超、徐志摩、胡適等人為代表的一方,對泰戈爾的到來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那種不僅出于禮儀而且更是出于文化認同的熱誠歡迎”;以陳獨秀、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吳稚暉、沈澤民、林語堂等人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成果的捍衛者和左翼文化人士,則要“激顏厲色送他走”。
第二天,泰戈爾離開南京,繼續北上,在濟南短暫逗留,最終到了北京。他在華的活動,成為文壇和媒體追逐的重要目標。5月29日,泰戈爾在徐志摩陪同下搭船去日本東京,后取道香港返回印度。
徐志摩曾這樣評價泰戈爾此行:“他這次來華,不為游歷,不為政治,更不為私人的利益,他熬著高年,冒著病體,拋棄自身的事業,備嘗行旅的辛苦,他究竟為的是什么?他為的只是一點看不見的情感。說遠一點,他的使命是在修補中國與印度兩民族間中斷千余年的橋梁。說近一點,他只想感召我們青年真摯的同情。因為他是信仰生命的,他是尊崇青年的,他是歌頌青春與清晨的,他永遠指點著前途的光明。”
(來源:南京日報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