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資料圖)
本文摘自《斯大林評傳》,列夫·托洛茨基【蘇】著,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如果我沒有弄錯,第一個把斯大林叫做“亞細亞人”的,是已經去世的列昂尼德·克拉辛。克拉辛是老革命家、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蘇聯外交家,不過他首先是一個有理性的人。當克拉辛把斯大林叫做“亞細亞人”時,他想到的不是有爭議的種族屬性,而是亞洲政治家通常擁有的剽悍果敢、精明干練、詭計多端和殘酷無情的糅合。布哈林后來簡化了這個名稱,把斯大林叫做“成吉思汗”,這顯然是為了使人注意到他近乎野蠻的殘忍。斯大林本人在和一個日本記者談話時,一度把自己稱為“亞細亞人”。他使用的不是這個名詞的舊義,而是賦予了新的含義:他想用這種個人托喻來暗示蘇聯和日本在反對帝國主義西方問題上存在著共同的利益。從科學的觀點考慮這個名詞,我們必須承認,“亞細亞人”用在這里只能算部分正確。高加索,特別是外高加索,地理上無疑是亞洲的延續,但是格魯吉亞人和蒙古族的阿塞拜疆人截然不同,他們屬于地中海的歐洲種族。因此,斯大林把自己叫做亞細亞人是不確切的。不過,問題并不完全決定于地理、人種分布和人類學,歷史的因素似乎更為重要。
數百年來,從亞洲注入歐洲的人類的血液有幾滴濺在高加索的高山深谷里固定下來。互不相關的部落和群體在發展過程中似乎凍結在這個地方,把高加索變成一個巨大的人種分布博物館。許多世紀以來,這些人的命運一直同波斯和土耳其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還處在古老的亞洲文化的范圍之內。盡管戰爭和暴亂的沖擊連綿不絕,這種文化卻仍然設法保持著靜止狀態。
如果在任何其他地方,處在來往比較頻繁的位置,人類的這個為數很小的格魯吉亞旁支——目前共約250萬人——無疑會在歷史的坩堝中熔解得無影無蹤。在高加索山脈的保護下,格魯吉亞人保持了比較純粹的種族特征和語言。直到今天,語言學似乎還很難為他們的語言定位。早在公元4世紀,在基督教侵入的同時,格魯吉亞就出現了文字,比基輔羅斯要早600年。公元10世紀、11世紀、12世紀和13世紀被認為是格魯吉亞武功顯赫和文藝鼎盛的時代,后來幾個世紀是停滯和衰微時期。成吉思汗和帖木兒對高加索頻繁而血腥的入侵在格魯吉亞口頭流傳的民族史詩中留下了痕跡。如果可以相信倒霉的布哈林的話,這些入侵也在斯大林的性格中留下了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