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資料庫>深度解讀
![]() |
頻道推薦> 哈馬斯7日回復是否接受以色列長期停火協議 | 伊拉克女恐怖嫌犯落網 曾招募80余女人彈 | 辛普森因綁架罪等被判33年監禁 | 五角大樓明年計劃招募千名外籍醫護 | |
平安夜與大國的崛起
2006-12-25 09:47:41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今年的圣誕平安夜,無論是酒吧還是商場,還是一如既往的喧鬧。如果說與以往比有什么不同的話,一就是因為正好趕上周末而格外熱鬧,二就是無數并不信仰基督教的中國人對這個節日過得越來越心安理得了。多一個理由出來聚會、玩耍有什么不好?很多人這么回答我對“你為什么過圣誕節?”的提問。在絕大多數人不信仰基督教的中國,這個原本含義深刻的宗教節日,在被很自然地忽略了其本來宗教意義的同時,又被很自然地賦予了一個新的市俗意義。 西方平安夜的喧囂與自身傳統節日的冷清行成了如此鮮明的對比,以至于日前有部分學者要求中國人抵制圣誕節。但是這種近乎“義和團”式的思維方式只提出了“破”的宗旨,而沒有提出“立”的目標。在因此無數商家為圣誕進行的促銷和炒作聲中,這樣的呼聲顯得是那么無力和蒼白。是啊,難道抵制了圣誕節我們就可以喚回對傳統節日的關注么?就意味著我們民族的文化能夠得以延續和發揚了么? 2005年11月24日,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而我們的媒體和輿論在一片驚呼和熱鬧的討論后,一切又依然如故。 這些喧囂與蒼白其實共同映襯出一個尷尬的事實,那就是以五千年文明著稱的我們努力超越物質貧窮的同時,卻正在陷入思想和精神層面的缺失。這種缺失讓我們對西方文明的接受與解讀流于膚淺,讓我們將物質進步與國家發展混為一談。 日前被熱議的電視記錄片《大國的崛起》讓那些認為中國已經物質極大豐富的中國人感到熱血沸騰。但事實上,對于一個精神層面缺失的國家來說,這其實意味著虛火上升。曾有一個網友說這部片子隱含的意義就是下一個大國就是中國。是的,對于曾有過輝煌的古代史和慘痛的近代史的中國來說,書寫一部光輝的現代史一直是一個國家和全民的目標。 但如何重現輝煌?如何定義和實現我們所追求的“現代化”?我們自己是否搞清?油畫家陳丹青先生在《退步集》中曾說過,現代中國追求的所謂四個現代化過程實際上就是美國化。汽車、洋房等物質層面成為了富裕的標示和追求的目標。環視北京,無數樓盤充斥著美歐式的名字,并倡導著一種西方的生活狀態。因此,中國人對圣誕節的“笑納”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個具有同樣性質的現象是,“國際”與“國際化”等詞在中國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可以到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去看看,無論其城市規摸和發展程度有多大的不同,一個相同點是幾乎都有所謂的國際會議中心。似乎一有“國際”就意味著現代化。但如果到歐美走走,可以發現很少有酒店或會議中心被冠之以“國際”一詞。國際一詞之被濫用實際上反映出我們視野上的封閉和對自我認識的缺失。 從圣誕節到國際化,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在思想層面上的進步已經追不上物質層面的發展了。《達芬奇密碼》的作者丹·布朗在其另一部小說《天使與魔鬼》中對思想與物質之間的差距所蘊含的危險做了很好的描述。 論語中曾有這么一段對話。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其意是,一個國家的人民一定要有自己的信念,國家才能有發展,其意義甚至超過了糧食和軍隊。而如今中國的發展現狀卻恰恰相反。 這樣一個信念所具有的意義不僅僅是凝聚國內,還在于宣示于外。我們可以否認美國對世界宣稱的民主與自由的追求是多么虛偽,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美國將這一信念在樹立國家形象方面做足了功課。被日本人率先炒做的“中國威脅論”在東南亞幾國頗有市場。當親身接觸了印尼和馬來人的時候,你能夠理解為什么他們能夠接受這個說法。不僅僅因為中國大而他們小,更因為他們不清楚中國發展之后所帶來的將會是什么,而這種發展與他們國家的未來關系緊密。而我們卻只能往往以被動的否定來應對,而無法向世界說明我們的“世界觀”。 自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國際形象總是處于現實清晰與未來模糊這個層面上。按照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中的邏輯,承認自己的目標是一個大國,就必須要承擔大國所面臨的責任、代價。然而,在一片對崛起和大國地位的憧憬中,我們是否在思想和精神層面上做好了準備?我們是否明確追求的國內和國際目標? 中國的發展和崛起,將會面對“融入規則和體系,還是改革規則和體系”的問題。但是如果帶著思想和精神層面的缺失,中國或者面臨“融”不好也”改”不了的尷尬,或者面臨被人“融”和被人“改”的境地。 (周曉鵬)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