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1996年,當中國股市快速飆升時,中國政府非常清楚該如何結束那場盛宴:中國《人民日報》針對投機風險發表了一篇措辭嚴厲的社論,馬上就令股價暴跌。
十多年后,當另一次牛市行情全面展開之時,中國政府曾試圖再次使用這種方式。三周前,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就可能存在的泡沫發出了警告,而上海股市卻以上漲3%作為回應。市場對其它類似的警告也都置若罔聞。
面對一個更為復雜和自信的社會,中國政府不得不開發新的工具,以設法阻止狂熱的散戶制造股市泡沫。
在中國政府最近幾周準備了一系列針對股票投資者的行政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三宣布的提高股票交易印花稅。
匯豐(HSBC)駐香港股票分析師Steven Sun表示:“中國的大戰略是要逐步縮小泡沫,但不要扎破泡沫。”
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政府從對住宅市場的管理中學到了經驗。兩年前,中國住宅市場出現了令人擔憂的過熱跡象,特別是在上海的一些地區。
對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包括征收資本利得稅和限制外國人購房。這些措施最終使上海市場增速減緩,而沒有出現暴跌。
盡管中國股市周三下跌6.5%,但許多分析人士相信,新資金流入市場可能只會出現短暫的停頓。東方證券(Oriental Securities)駐上海的分析師吳剛表示:“我們認為,這只是牛市環境中的一個短期調整,市場的基本面仍然良好。至于這次調整會持續多久,將取決于未來幾周投資者與政府之間的相互作用。”
如果散戶投資者狂熱的投機行為持續下去,分析人士預計,政府還可穩步引入一系列其它有針對性的政策為市場降溫。過去一個月,中國政府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中國基金和個人投資海外的限制,而進一步放松限制可能會將資金從大陸轉移出去。
過去一年,中國政府還一直在籌備推出股指期貨合約。一些分析師認為,這將有助于穩定市場,因為它將為對散戶投機感到擔憂的機構投資者提供一種對沖風險的工具。
鑒于政府嚴格控制著新股發行的時間表,中國政府還有一個吸收市場流動性的重要工具。一項選擇是讓中國石油(PetroChina)和中國移動(China Mobile)等目前僅在香港上市的大型企業在內地發行股票。
另一項選擇是,讓其它在上海上市的國有企業在保持國家控股的同時,開始向市場增發股票。鑒于目前內地市場的高估值,許多企業可能愿意增發股票。
最有力的武器將是對股票交易征收15%至20%的資本利得稅。自2月份上證綜合指數出現巨大的單日跌幅前后,市場就一直在謠傳政府可能征收資本利得稅。不過,中國政府可能不太愿意采用這種方法,因為他們擔憂這會導致市場崩盤。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警告稱,如果市場無視這些措施,繼續大幅上漲,那么“政府可能會進一步上調印花稅,我們不能排除最終開征資本利得稅的可能性。”
除了目標直指股票投資者的舉措以外,中國政府可能還會試圖運用貨幣政策,限制流向股市的流動性。本月早些時候,政府在同一天宣布加息并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這項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是針對股市的,盡管沒有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再次加息是不可避免的。高盛(Goldman Sachs)經濟學家梁紅表示:“鑒于消費物價和資產價格不斷走高,我們維持對今年剩余時間內中國還將兩次加息27個基點的預測。”
摩根大通(JP Morgan)駐香港的中國研究主管龔方雄(Frank Gong)表示,運用貨幣政策給股市降溫的做法是錯誤的。“我們長期以來一直主張,處理A股市場的問題,應該采取更多有的放矢的舉措,而不是運用加息或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來收緊貨幣環境的宏觀措施。”
(來源:FT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