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投行眼中的中國經濟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數據顯示,中國上半年GDP為106768億元,同比增長11.5%,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0.5個百分點。上半年CPI同比上漲3.2%,其中6月份CPI同比上漲4.4%。對此,外資投行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加息或是調整利息稅將成為政府抑制通脹等問題采取的主要手段。
巴黎百富勤證券:經濟增長出現三個不可持續
法國巴黎百富勤證券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中國首席經濟師陳興動認為,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出現了三個不可持續:
一是目前的經濟增長已經對環境和資源的供給造成了不可持續。環境現在已經到了一個危機狀態。
二是張力的不可持續。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各方面的張力有點太大了。比如存在很多矛盾現象,既有大量的就業問題,又有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有中國人民銀行說不存在大量的流動性過剩,而在市場上流動性過剩又很泛濫等等。
三是中國對國際市場的倚賴程度太大。
高盛:央行將進一步緊縮貨幣政策
“從數據可以看出,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勢頭表明未來面臨著上行風險。無疑,央行將進一步緊縮貨幣政策(如采取加息等措施)”。高盛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表示。此外,她認為,如果貸款在2007年第三季度繼續加速增長,央行可能加大旨在抑制放貸的行政措施的力度。
梁紅指出,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漲幅達到4.4%,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豬肉等食品價格上漲的推動。這樣的通貨膨脹水平將推動實際利率進一步處于負值水平。
摩根大通:全年GDP提高至11.3%
在二季度GDP強勁增長11.9%之后,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表示,已將全年GDP預期增長率提高至11.3%。
龔方雄認為,在負利率背景下,預期近期將取消利息稅。鑒于現有一年期存款利率為3.06%,取消利率稅相當于存款利率上調60個基點。在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大幅增長的推動下,預計近期貸款利率會上調27個基點。預期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將上調50個基點。另外,管理層有可能在銀行信貸和土地供應方面尋求以行政手段防止經濟過熱。
作為收緊貨幣的根本性工具,龔方雄預期人民幣升值進程將加快,到今年年底,美元兌人民幣有望達到1:7。
德意志銀行:政策偏向緊縮
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指出,GDP加速增長主要反映在投資回報、消費,還有出口凈額方面。而CPI指數從5月份的3.4%,到6月同比上漲4.4%,主要原因是豬肉和食用油價格有更多的增長,但這在預期中。
“根據6月的CPI數據,我們預期近期政府的操作將會是加息或降低利息稅,另外,中國人民銀行也很有可能通過2-3次或更多次調高準備金率”。馬駿表示。(記者王紅茹整理)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四次經濟過熱
經濟過熱是我國經濟中的常見現象,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發生了四次。信貸型投資是經濟過熱的禍首,投資的快速增長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1、1983年-1985年
這次經濟過熱,其背景是商品供不應求的宏觀環境。當時,經濟增長剛剛開始,經濟增長速度很快,是勞動生產力的一種示范,并沒有太大的破壞性。1983年-1985年的3年間,投資增長對GDP增長貢獻率分別達到40%、41%和65%。
2、1988年-1988年,投資增長對GDP增長率貢獻率進一步提高到53%。這次經濟過熱,其背景也是商品供不應求的宏觀環境。
1988年,為了抑制嚴重的通貨膨脹,我國在財政政策上采取了嚴厲的緊縮措施,通貨膨脹率雖然明顯下降,但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國民經濟連續兩年萎靡不振,致使1989年和199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僅為4.1%和3.8%。
3、 1993年-1996年
投資增長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39%、81%、46%和51%。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時,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以此為契機,我國開始進入新一輪的經濟快速增長時期,一舉扭轉了1989年和1990年經濟低速增長的態勢,國民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1993年開始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在取得巨大的社會經濟成就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經過3年多的宏觀調控,我國經濟基本實現了“軟著陸”,經濟增速和通貨膨脹都進入了中長期的合理區間。
4、2003年至今
2003年的經濟過熱,是由投資過熱造成的。投資增長與地方政府的推動有一定關系,與銀行資金的支持有關系。
持續到2007的經濟過熱,直接的表現是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1.9%,經濟面臨過熱風險已是不爭的事實。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