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2007年8月23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部長助理王超以及商務部發言人王新培介紹中美經貿關系等方面情況,并答記者問。
[美國彭博新聞社記者]:第一,希望您能談一下中國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對于中國產品在國際范圍內有沒有一些損害?這些損害的證據是什么?比如在出口數據方面有沒有呈現下降的趨勢?或者說有沒有公司不再從中國采購產品而到其他國家去?如果有的話,中國政府又準備采取哪些主要措施來應對或者解決這些問題?
第二,昨天和今天剛剛發布了一個質檢總局的文件,要求對美國的大豆進行新的限制措施,我想問的是,這個限制措施僅僅是針對美國或者是美國大豆的質量產品嗎?
第三,關于豬肉,中國是否考慮從美國購買更多的豬肉?如果不是的話,為什么不從美國購買,或者從哪些其他國家來購買?
[商務部部長助理王超]:關于中國制造的問題,實際上中國制造我們首先要確定一下它的含義,從目前來看,中國制造在世界上受到廣泛的歡迎,主要是它有著物美價廉、非常實用的特性。但是,在它整個的制造過程當中,制造的這些主體,也就是貿易方式,有50%以上是加工貿易,加工貿易產品都是按照外國訂貨商的要求和國際標準生產。從出口主體來說,有58%以上的產品是由外資企業出口的。從國內外市場來說,在競爭環境當中,我們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還有外資企業,可以說這些企業共同打造了中國制造。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實際上中國制造就是世界制造,因為在世界各國很多的因素都參與到了中國制造領域。如果中國制造受到了損害,在一定意義上說,世界各國也可以說受到了一定的損害。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由于一些報道的失實,使中國制造形象確實受到了一定影響,一些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產生了誤解,這也導致中國制造的部分產品銷售遇到了問題。但是我要說的是,在過去一段時間,中國產品出口的增長率是在上升的。也就是說,進口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當中的大多數對中國的產品還是持有公正和理解的態度。
當然,我們對中國產品質量出現的問題是認真對待的,我們即使有1%的產品出現了質量問題,我們也會實事求是、不回避,認真加以解決,堅決查處有問題的企業。在今后,我們將會繼續加大有關法律法規的執法力度。按照國務院最近出臺的一系列有關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措施要求,加大產品質量和安全的保障措施,使全世界人民能享受到安全的中國制造的產品和高質量的中國制造的產品。
關于中國質檢總局對美國大豆采取措施的事情,目前我還沒有看到相關的報道,但是我認為這項措施應該是中國質檢總局本著科學的態度,對出現問題的商品采取的正常措施。這是因為目前中國產品質量問題出現了一系列的媒體報道,所以也導致中國采取的正常措施更加引人注目、更加吸引人眼球。
關于從美國進口豬肉的問題,實際上中國在過去幾年一直從國外進口豬肉。從美國也有進口,但是最近由于從美國的豬肉當中查出了農殘和有關細菌,所以現在中國對七家企業八種豬肉采取了暫時停止進口和要求這些企業進行整改的措施。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些措施也是完全基于科學的鑒定之上的,也是中國質檢總局所采取的正常措施。(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