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壟斷行業有很多真相深鎖五里霧中,外部人士不得其門而入。即使是政府部門公開發布有關壟斷行業的信息,也多有矛盾。最近一則報道又加深了我對壟斷行業的神秘感和敬畏心。
據報道,中石化系統醞釀一次工資普漲。消息傳來,沒失憶的人們吃了一驚。在他們尚來不及模糊的記憶中,前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一位副部長披露,電力、電信、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到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到10倍之間。此后,壟斷行業勞動力高收入引起了社會輿論的普遍質疑。
壟斷行業勞動力高收入為什么遭致攻擊?原因不止于其壟斷市場的壟斷行為,更在于此種壟斷結構實由政府授權。也就是說,高收入源自壟斷,壟斷源自授權。因果傳遞,這一初次分配地理中的異常隆起,推動力是政府主導、政府同意,而非市場競爭。
拋開高收入合理性之爭不論,現在,高收入本身受到了來自壟斷行業大出資人的質疑。
去年,國資委專門進行了一項調查。其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國有企業職工年平均工資4.16萬元,壟斷企業90%的職工工資不到5萬元。環視中央企業,沒有一家人均年平均工資超過10萬元,甚至只有一至兩家收入超過5萬元,99%的央企職工年均工資都在5萬元以下。一位國資委的研究人員稱,實際上,“近年來壟斷行業工資增長率低于競爭行業”。
如果該調查結果更接近真實,那么,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企業職工這幾年真是為國資保值、增值作出了非常貢獻。壟斷收入真正受之于國家政府,還之于國有企業。雖然授受程序還有可商榷處,國有資本、資產應無恙。
對于壟斷行業的內部情況,壟斷行業自己主持、設計、組織、實施的調查有沒有客觀性?是否可靠?不重要。重點是這樣的自查、自調天然地伴生著道德風險。在該報道中,受雇于國資委的研究人員強調本部門作為出資人的單純定位,強調國有資本利益最大化和經營效率為其監督目標。不幸的是,這一角色轉換也提高了國資委對其出資企業工資水平調查的道德風險溢價。當其他相關政府部門出具不同數據時,本部門的數據將面臨嚴峻考驗。重點在于,國務院兩個部門投入大量資金、人力、時間及相關行政資源進行嚴肅、認真、細致的調查,時隔一年不到(按照采集第一手數據的時間,可能更接近),結果大相徑庭。孰是孰非?一個普通人,如我,當然沒能力深究其虛實,更無資格評說其真偽。惟一的辦法,是向第三方開放,向媒體開放。我相信,對公眾而言,有時客觀翔實的新聞報道勝過一次正規的調查統計。而且,總是更便宜。(來源: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