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位于胡志明市的越南北京同仁堂診所藥店。
新華社記者 黃海敏 攝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第一季“迎奧運――傳神詮釋老字號”公益翻譯活動日前揭曉,北京6家老字號店鋪的“洋名”落定,“企業名稱拼音+產品特性+起始年代”的翻譯方案獲得社會廣泛關注。
老字號取洋名 一石激起千層浪
2007年8月,第一季“迎奧運――傳神詮釋老字號”公益翻譯活動,由傳神聯合技術咨詢有限公司聯合北京老字號協會和中國科學院科技翻譯協會共同發起。
中國著名老字號和西方語言撞擊,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德國留學的金玉玲給組委會寫信說:“得知北京邀請全世界翻譯老字號店名,我用了三天三夜的時間,認真把50多家老字號店名翻譯成了德語。”
“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全球翻譯志愿者提交的翻譯作品共計25萬余份,除中國以外,集中在華人聚集較多的加拿大、美國及東南亞等地區。參與者年齡最大的是70歲的加拿大華人老教師,年齡最小的為初一學生。”傳神翻譯公司公關主管馬曉麗說。
6家取定洋名 專家拍手稱好
第一批確定“洋名”的全聚德等6家老字號是傳統老店的典型代表。這些老店的新“洋名”分別是:全聚德――Quanjude Peking Roast Duck-Since 1864;吳裕泰――Wuyutai Tea Shop-Since 1887;同仁堂――Tongrentang Chinese Medicine-Since 1669;瑞蚨祥――Ruifuxiang Silk-Since 1862;榮寶齋――Rongbaozhai Art Gallery-Since 1672;王致和――Wangzhihe Gourmet Food-Since 1669。譯名終評組委會由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王立弟等翻譯專家及民俗專家組成。王立弟教授認為,這種譯法保持了老字號原有品牌,又介紹了產品,讓外國人一目了然,使用公元紀年突出了老字號悠久的歷史。
參與評審時,外國專家提出了很多意見。他們大都比較贊同目前產生的規范辦法。而民俗專家、老字號企業一致贊同保留老字號的招牌發音,認為這樣取名代表了品牌形象,代表了老字號的招牌,凸顯了民俗和文化根源。
老字號企業代表認為,理想而標準譯名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他們表示終審結束后會立即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商標注冊等。
第二季征名啟動 傳遞中國文化
對品牌和公示語翻譯深有研究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呂和發教授很贊成此次活動,他指出,品牌翻譯實質上是一種跨文化交流。老字號有了統一的品牌譯名只是走向國際化的一個步驟,如果老字號店想突破區域化限制,還需要更好地詮釋。
主辦方解釋說,本次終審只針對投稿數量都超過3萬份的6家老字號企業,而經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已有400多家。雖然目前有了專家和企業一致贊同的標準,但具體針對每個老字號企業而言,仍需要字斟句酌地翻譯,根據企業的傳統歷史和發展現狀精選用詞。
隨著北京2008奧運會的臨近,老字號企業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譯名的規范化勢在必行。第二季“迎奧運――傳神詮釋老字號”活動已于1月份啟動,將繼續征集“六必居”、“稻香村”等老字號企業招牌和理念的翻譯作品。(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朱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