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
如果說創新是二十一世紀的生命線,那么合作就是這條生命線的供血機制
合作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控制力
個人電腦普及之后,很多人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買來零部件拼裝,“攢電腦”成為一種時髦。“攢”這個詞生動地體現了現代制造業的基本特征——世界性。如今,小到我們使用的各種各樣的家用電器,大到像汽車、住宅那樣的“大件商品”,都普遍具有了這種特性。比如,一輛汽車的發動機可能是日本制造,方向盤是中國制造,儀表中的芯片是韓國制造,而輪胎卻是印尼制造……這樣的世界性正在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如果我們延伸到全球環境、能源、安全等諸多領域去觀察這一現象,就會發現人類面臨的幾乎所有熱點問題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這種世界性。從最近的全球股市下跌風暴中,人們正在經受著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新一輪強烈沖擊;經濟下滑、氣候變暖、油價飛漲等一系列世界性難題也在考驗著人類。當相互依賴、相互合作成為經濟全球化重要的控制力時,國家決策層與企業領導層就必須把目光投向“合作創新”。
1月23日,來自世界各國的各界精英云集瑞士冰雪小城達沃斯,他們的討論主題就是“合作創新的力量”。世界經濟論壇的創始人施瓦布在談及會議主題時說,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任何問題的解決都需要相互合作,共同找到創新的解決辦法,達沃斯年會為這種合作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臺。
有學者認為,目前有兩種世界性的新生力量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種是熱錢,通常被稱為“流動性資本”;另一種是知識,專業人士稱之為“知識性資本”。對于這兩種新生力量,人類還沒有找到一種更為有效的掌控和利用手段。前者的急驟流動正在給國際金融、能源、不動產市場形成劇烈的沖擊,而后者爆炸式的發展則可能使我們更加難于應對世界性難題。對這兩種力量的掌控將關系到未來經濟全球化的走向。
“合作創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其內涵在不斷擴大與深化,向國家之間、企業之間、企業與學校之間、國家與企業之間延伸。
信息的整合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當知識資本呈現出爆炸式擴散時,合作就成為每一位決策者、領導者每天必做的“功課”。他們必須提升有效掌控這些錯綜復雜的知識資本的能力,必須學會更靈活地運用知識資本的能力,必須不斷改善能夠讓知識資本形成創新能力的平臺。加拿大的企業研究學者拉德尤認為,經濟全球化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多方便。當一家企業可以把研發中心開到別的國家,比如印度、中國或者是美國的硅谷時,領導者就必須學會如何整合這些來自于不同國度的知識資本。今后領導者最主要的職責是如何將知識信息整合在一起,并且為這種整合提供一個平臺。美國企業管理學者邁肯斯則認為,對于決策者來說,首要職責并不是自己創造出一種新的思路或是進行新的發明,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具備一種能力,能夠讓來自內部與外部的知識資本有效地組合在一起,讓它們生根、開花、結果。
一種創新很可能就像攢一臺電腦一樣,但裝配的不是各種零部件,而是各種新點子、新設計和新思路。誰最善于從知識風暴中選擇自己需要的知識,誰最善于創造一個平臺,讓知識風暴圍繞著自己的需要形成強有力的漩渦,誰就能在這場競爭中獲勝。
合作創新是一種生存方式
如果說創新是21世紀的生命線,那么合作就是這條生命線的供血機制。沒有合作,創新將失去動力。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知識爆炸時代的來臨表明,封閉式的研發已經過時,內部的團隊合作與內外部的合作正顯示出越來越強大的力量。企業的競爭力在未來將取決于企業能否通過合作進行創新的能力。IBM公司去年對全球765位CEO的調查表明,這些企業領導者中有超過75%的人表示,他們在新技術或新產品的開發方面更重視與外部的合作。
合作創新并沒有取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同行業的企業之間的競爭可以說因為合作創新而更加激烈。但是,合作創新改變了企業的競爭目標,同行業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更加突出地表現在誰能更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內部與外部的知識資本。一個更善于將外部資源與內部資源整合在一起的企業,就是一個在未來最有希望走在前面的企業。
不久前,IBM公司投入1億美元,用于實施“持續創新、全球整合”戰略目標,資助在全球性的網絡創新討論中產生的智能醫療系統等10項商業計劃。這個全球網絡創新討論被稱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在線思想風暴”,吸引了來自104個國家的15萬人參與,包括IBM的員工、家屬,以及高校人員、業務伙伴和來自67個國家的客戶。在兩場共72小時的討論中,參與者共發表了4.6萬個想法,綜合了IBM最先進的研究和技術,并結合他們自身的應用情況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和提供新興商業機遇。實際上,合作創新已經成為像IBM這樣的跨國公司的運作機制。從2001年開始,IBM公司每年都要集合內部員工進行關于創新的探討,在線思想風暴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IBM的經驗表明,合作創新更像是一種系統,它不僅僅是決策者刻意要做的事情,而且是必須刻意打造的一種機制,只有合作創新成為國家和企業創新機制中的有機組織部分,成為一種習慣和生存方式,并深深地滲透到社會或企業的各個層面之中,才會創造出持續發展的動力。
對發展中國家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知識資本的流動如同熱錢的流動一樣,如果掌控不力,就會出現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對于仍處于制造業下游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隨著發達國家更多地占有知識資本,勢必會面臨更大的升級壓力。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一方面有可能會迅速地、被動地融入發達國家企業主導的合作創新之中,另一方面它們又必須學會如何從這樣的合作創新中獲取自身的發展動力。
合作創新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何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同時,擴大技術引進和加強國際合作,直接關系到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這需要建立一整套國家、企業的合作創新機制,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知識資本,與發達國家形成互動,并從這種互動中找到自己的目標,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營養”,強體壯身,這樣才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丁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