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經貿關系發展迅速,至2005年,雙方貿易額增長了160多倍。在1993年至2003年期間,日本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2007年,中日雙邊貿易總額達2360億美元,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日本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
中日經濟關系之所以能迅速發展并具有持續發展的前景,有如下幾個因素:
其一,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一葦可航”的鄰國,地理上接近成為國際貿易和經濟合作的良好條件。
其二,日本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在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資金密集型產業上領先中國,擁有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和技術立國經驗。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30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市場需求旺盛。資源和經濟結構的差異決定了雙方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強的互補性。
其三,近年來,中國著力實踐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節能和環保成為重要的經濟目標。日本擁有先進的環保技術,亦有成為環保大國的意向,這將進一步擴大中日之間經貿和技術合作的空間。
其四,日本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國家,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地區也是人口稠密的地區,二者之間有若干環境相近性。在社會發展方面,日本亦可提供某些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其五,中日經貿關系有一個世界性的大背景,就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各國經濟之間日益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關聯。中日經濟關系就是在這種大背景、大趨勢下發展起來的,也必須順應這樣的大背景和大趨勢。在某種意義上,中日經濟關系日益成為“世界中的中日經濟關系”。最近,中日韓和其它東亞國家啟動了應對潛在世界金融動蕩的基金計劃,反映出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已具有一定的戰略性質,說明東亞地區在經濟一體化上也必須有所作為。
其六,經濟關系在本質上是一種“互惠”關系,中日經濟關系的這種特點更為明顯。例如,日本的政府援助、企業投資等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頗有助益,另一方面,日本對華出口對日本經濟走出10年低迷很有幫助,中國對日出口則對日本人民保持較高生活水平很有幫助。
應該說,當前中日經貿關系已有相當規模,而且比較堅固。如果雙方能更好地調適民族心理,消除政治障礙,在經濟合作上則會有更強的動力和信心。日本近10年經濟不大景氣,有經濟邊緣化的憂慮。當前,亞洲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日本的經濟前途也應該是在亞洲。
未來,中國經濟會在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上有較快的發展,這會給中日經貿關系帶來一些新的因素,同時也會開拓新的合作空間。未來,只要中日雙方在經貿關系上有大局觀,有胸懷,采取“君子順勢而為”的態度,就一定能把中日經貿關系推向新的高度。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