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9月15日,美國華爾街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它的破產不僅加劇了美國業已存在的信貸危機,加快美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周期,并有可能誘發全球范圍一系列經濟動蕩。目前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是去年美國次貸危機持續發酵的結果,并將通過政治和經濟等領域相關傳遞機制影響到中國。
從政治領域看,對外貿易是美國參與并主導全球經濟的核心手段,與貿易相關的政策不僅成為美國謀求全球經濟利益的重要載體,而且成為推行其外交戰略的重要工具。次貸危機繼續升溫并導致更大規模的經濟動蕩,必然引發美國與傳統貿易伙伴之間更多的糾紛和摩擦,進而導致美國政府從自由貿易政策立場退縮,轉而實施“公平貿易”政策。中國作為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之一將首先成為上述政策的目標。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是不同利益集團交換利益的場所。事實上,次貸危機已促使一些美國議員在涉華經貿問題上形成貿易保護主義集團,在參、眾兩院聯手推動涉華經貿立法,刻意放大美國外貿逆差中的“中國因素”,為美國政府實施更加強硬的對華貿易政策提供法律依據。
短期看,我國對美國主要出口與國民生活及生產相關的中低檔商品。根據美國人消費習慣,居民倘若受次貸危機影響被迫縮減開支,首先是文化旅游活動,其次是高檔商品,最終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次貸危機近期內對中美貿易的影響有限。長期看,美國經濟低迷不振,必將拖累所有國家對美出口。
從投資領域看,次貸危機發生后,美聯儲為挽救房地產行業,曾大量注資救市。上述資金進入市場流通,導致市場短期資金流陡增。受獲利本能驅使,這些資本正尋找新的投放市場,部分資金正通過合法和非法途徑大量進入中國市場。而正在升值中的人民幣資產、以人民幣為資本載體的中國股市以及房地產市場已成為投資或投機對象。同時,雷曼公司破產后必將收縮在華投資規模,因而將影響我相關省市招商引資計劃的實施。
從金融領域看,受次貸危機影響,還會有大量美國資本繼續流向中國市場。因此,中國銀行將被迫大量發行基礎貨幣予以收購,由此形成的外匯占款勢將加劇中國境內流動性資本過剩,給原已高度升溫的國民經濟火上加油。中期看,上述“熱錢”流入勢頭倘若得不到制約,必將放大我國通貨膨脹壓力,加劇已經存在的其他金融隱患。
與此同時,次貸危機還將加劇中國政府、銀行和企業的美元外匯資產損失。雷曼公司破產將直接導致我國政府外匯管理部門、招商銀行及相關大型企業集團因持有前者債券而蒙受經濟損失。另外,次貸危機繼續發酵還可能誘發更多美國金融機構破產,最終可能迫使美聯儲重新回歸“美元疲軟”政策,導致我所有以美元計價的外匯金融資產全面縮水。
綜上所述,去年以來發生的美國次貸危機并非偶發事件,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美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并構成我國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無法回避的外部挑戰。因此,如何根據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穩步推進改革開放進程,有效應對來自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對我國經濟的正負面影響,已構成我國政府經濟和外交工作新的重大課題。(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復旦大學中國外交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劉友法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