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華爾街五大獨立投行全軍覆沒。
9月21日,美聯儲宣布批準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為銀行控股公司的申請,華爾街最后的兩家投行將脫離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自此接受美聯儲的監管。
向英國式監管轉變
流動性不足及債臺高筑,讓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別無選擇。據此,有市場人士指出,投行轉型成為傳統銀行,是實現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美式監管向英式監管轉變”構想的重要一步。2007年5月中旬,伯南克曾呼吁:“美國應效法英國,發展一套以原則性為基礎的金融市場監管方針,而非針對每個新金融產品及機構制定新例?!?/p>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介紹,所謂英式監管,是在金融業混業經驗的基礎上,權力高度集中的大一統監管機制。英國的金融管理局,下設證券、銀行、保險等分管機構,其權力來源于法律,因此在相關方面的權力甚至高于首相的權力。而美式監管則不同,美式監管立足于分業經營。各不同金融行業都有其獨立的行業組織,如證券方面的委員會或者債券委員會等。這些委員會相當于行業自律組織。
其實,有關英式監管重新成為潮流早有預兆。
在伯南克發表前述相關講話之前,經濟學家謝國忠曾撰文《審視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在文中,他反思了英美監管方式中存在的利弊,并指出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盎格魯-撒克遜革命在兩個領域做過了頭:首先,大蕭條以來實行的對金融部門的監管出現了放松;第二,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未能認識到,放松管制后經濟的爆發性增長僅是一時現象,并不具有可持續性。以上兩個問題,他都是以美國出現的問題為例。
2007年10月,日本金融廳(FSA)也表示,為增強日本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該機構將轉向類似英國的監管模式。
金巖石說:“在美國的金融監管體系之中有明確的分工:美國的證監會是常規監管的機構,如今金融市場發生非常規的危機,救治的責任就只能轉移給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了。而如今,投行也被納入到美聯儲常規的監管之下了。”
歷史上的華爾街投行,歷來對于傳統銀行業務及美聯儲沒什么好感,在紐約《華爾街日報》的版面上,似乎永遠都是對于美聯儲的批評。
但如今,故事變了模樣。除了對獲得美聯儲監管而感恩戴德之外,任何援助都讓這些曾經的“巨人”感到喜悅。
“最賺錢的投行”高盛發布公告稱,投資大師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將向高盛投資50億美元,以購買其永久性優先股。除此之外,高盛集團還將通過公開發售普通股的方式籌集至少25億美元的資金,至此,高盛集團將成功籌集到總額達75億美元的資金。
這一數字,遠低于該公司2006年公司利潤94.2億美元,但是即使75億美元的數字,也已讓有著“為白宮培養干部”之稱的高盛欣喜不已。
而同樣的,日本最大的三菱銀行對于摩根士丹利20%普通股的認購,也讓大摩和市場歡欣鼓舞。
投行倒閉的教訓
造成投行今日困境的正是他們自己?除了已經破產的“債券交易老大”雷曼兄弟被美國財長保爾森等人認為“罪大惡極”而拒絕施救,但當初,這些投行哪一個不曾為盈利暴增而沾沾自喜?
300年來,華爾街投行生活在交易的風口浪尖,風險與其日夜相伴,如影隨形。對于中國人來說,“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或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對于美國人來說,買房子欠的債,可以找華爾街幫忙。
“美元貶值是因,次債危機是果?!敝袊嗣翊髮W趙錫均教授認為,“大量印刷美元,就可以肆無忌憚地發債嗎?”
“一堆堆本身可能沒有什么價值又風險偏高的垃圾債券,通過交易杠桿的放大,通過交易使其具有了流動性?!苯洕鷮W家李振寧認為,因此華爾街投行的滅亡,終究是其咎由自取。
將其滅亡歸因于高風險高杠桿的還有經濟學家謝國忠。
不過,似乎并不是每個國家都認同美國救市,西方七國集團中的其他六國干脆拒絕了美國的求助。而海外媒體甚至將胡錦濤與布什相關的通話解讀出“希望站在臺灣眺望太平洋”的隱含意思。
但是不論政界如何商談,次債危機與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都讓人更深層次地思考了一些問題。(來源:華夏時報 作者:寧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