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10月10日在加拿大多倫多拍攝的加拿大元一元硬幣的照片。受持續惡化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加拿大元對美元匯率當天創出38年以來最大日跌幅。新華社/路透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最近,從美國本土生成的金融海嘯,正以令人憂慮的態勢席卷全球,包括美國在內的諸多發達國家紛紛“落水”,一座座國際金融界的“帝國大廈”搖搖欲墜、次第坍塌。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危機,世界一片愕然。在這種愕然的氛圍中,一種論調橫空出世——“人性的貪婪是此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這一論斷起于最近一期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文章,題為《貪婪的代價》。此言一出,和者云集,沒過幾天,已然流行,學者競相借用。
最近聽著電視上一些專家長篇大論地對人性的貪婪展開批判,以事后諸葛亮的恍然大悟,條分縷析地分析、指責華爾街“為了滿足自身的貪婪而販賣金融衍生工具并聲稱它們絕對安全”,不禁啞然失笑——因為就在幾年前,當這些專家中的很多人大聲疾呼中國應加快發展金融衍生品時,華爾街模式還是他們口中念念不忘的完美范例。很顯然,當年在華爾街繁榮昌盛鶯歌燕舞之時,心悅誠服的專家們是沒想過要去批判所謂“人性貪婪”的。
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著復雜的成因,警醒我們重新審視諸如經濟全球化、金融衍生品、會計制度等各個方面;用歷史的眼光看,它還是經濟周期的某種規律性反復。用“人性之惡”來簡單總結,實在難有說服力。甚至,人們大可以懷疑,一些國外的政治、經濟界權貴之所以附和這種論調,似有轉移指責目標、推托監管責任之嫌疑,我們也不可過于天真信以為真。
一個無需證明的結論就是:人性中的自私(更中性地說是“利己”或“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是與生俱來的,而且至少已存在數十萬年,誰都無法更改。試問,如果將這次金融危機的發生歸罪于人性的貪婪,那么算起來,人類歷史上哪一次人為災難的發生,不與這種“貪婪”息息相關呢?道德批判是取巧的,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同樣,用批判人性的方式來試圖解讀、解答一次復雜的金融危機,恐怕也只能于事無補。
事實上,人性的這種所謂“貪婪”(更準確地說,是利己和逐利心理),在人類發展歷程中,客觀上恰恰起到了“助推劑”的神奇功效。正是絕大多數個體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孜孜不倦地努力和奮斗,才以百川歸海的合力,客觀上推進著人類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一切方面的成長成熟,也增加著人類社會的總福利。
當然,這一切利己行為之所以能推動社會正向發展,一個必要前提是:它們必須在一個約定俗成、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框架內活動。這個框架就是制度,在華爾街則是金融監管的法規。人性如水,當華爾街的“框架”有所扭曲時,水當然會隨其形狀變化而充盈其間。但這錯誤的根源首先在“框架”,而非“水”。
因此,在今天金融海嘯撲面而至之際,尊重人性的兩面性、貼近現實的補救之舉更顯價值。與其將危機簡單歸咎于人性弱點而奢談空論,莫若對我們素來頂禮膜拜的某些市場游戲規則稍作反思,進而切實有所補漏,方為亡羊之后的理智之舉。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