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張漢林教授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張漢林教授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張漢林教授接受本網專訪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隨著我國經濟積極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競爭之中,綜合國力得到不斷地提升,如今我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我國的消費市場同樣是世界消費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張漢林教授在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認為,在一段時間之內,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國經濟在不能單純或者主要依靠出口帶動經濟地增長和發展時,要更多地依靠內需、投資和外貿這三駕馬車協調發展來推動中國經濟,“我認為,目前擴大內需的政策是正合時宜的。”
國內消費明顯不足
據了解,從2007年開始,我國經濟凈增長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對全球經濟凈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目前我國經濟規模正在不斷地擴大,去年超過了3萬億美元。而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1萬9千億美元以上,張漢林教授預測今年有可能要達到2萬億美元。
然而與龐大的外匯儲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國內的消費存在明顯不足的問題。我國經濟在經歷改革開放30年以后,特別是最近十多年里市場經濟的改革和發展,使得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均收入水平在迅速地提高。目前我國居民的人民幣存款在不斷地擴大,形成了20萬億的一個規模。
隨著我國與世界經濟聯系的越發緊密,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消費市場目前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由過去潛在的市場轉變為實際的消費市場。20萬億的居民存款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潛在需求。張漢林教授表示:“在一段時間之內,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經濟不能單純或者主要依靠出口帶動經濟的增長和發展,要更多地依靠內需、投資和外貿這三駕馬車協調發展來推動中國經濟。”
推動“兩岸四方”經濟利益一體化進程
據張漢林教授介紹,目前香港是我國內地很重要的出口地區,起到了我國內地與世界經濟之間一個很重要的中轉的作用。隨著兩岸經貿關系地不斷密切,四方經濟利益一體化將會越來越快。如今,兩岸四方已經形成了經濟利益一體的格局。
隨著中國內地經濟規模不斷地擴大,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地區跟港澳臺的相互融合和相互投資貿易整合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產業鏈。那么大中華區的企業已經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共同利益區,去參加全球市場競爭。應該有更多的龍頭企業以產業鏈為基礎,把港澳臺和內地的大中小企業整合起來,各自發揮各自的優勢和專業化得特長。這樣凝結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有競爭力的產業鏈,再進行全球產業競爭,這可能是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兩岸四方利益體整合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最重要的一方面。
“這一方面需要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以及行業協會等組織機構共同協調,整合成一個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條,參與市場競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的戰略和思路。”
“東南沿海中小型企業必須要向第三產業發展”
目前,東南沿海地區是吸收港澳臺資本最多的地區,同時也是加工貿易發展比較快和比較集中的地區。從1到9月加工貿易的增長速度滯后于一般貿易的增長速度。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有次貸危機和金融風暴帶來的全球經濟需求的衰退,給東南沿海包括港澳臺地區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張漢林教授建議東南沿海經濟地區和港澳臺地區要實現共同的產業升級。并進一步滲入到內陸經濟的腹地,逐步走向中西部地區,實現產業鏈的重要轉移。同時東南沿海在經歷過改革開放30年之后已經具備了迅速發展服務業的需求,服務業的發展應該成為以后經濟發展和增長的亮點。
其實除了上海,東南沿海地區的服務業占當地經濟比重都在50%以下,這點是不利于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同時也不利于中國經濟的增長和發展。但是港澳臺地區的服務業恰恰具有比較強的競爭力,這是他們的發展優勢。“東南沿海必須要向第三產業發展,而中央及相關部委都在積極地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港澳臺與東南沿海實現服務業的優勢整合,進行產業升級,對于加快中國經濟的轉型從過去單靠工業發展,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的50%得到迅速的改變和調整,我覺得這是這次金融風暴帶給我們的一個很大的積極的機遇。”
(來源:中國經濟網 本網記者 李晶 張漢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教授、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國務院臺辦海峽兩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