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汽車停靠在法國首都巴黎街頭的一家道達爾加油站準備加油。受到歐佩克可能減產的消息刺激,國際油價在連日大跌之后出現反彈,紐約市場油價回升至每桶70美元之上。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定于24日在維也納召開特別會議,討論是否減產以穩定不斷下跌的油價。由于國際油價近期大“跳水”,外界預計此次會議將作出減產決定,但幅度如何,歐佩克將謹慎抉擇。
國際油價在今年7月11日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最高記錄后,短短3個多月累計下跌約55%。22日,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盤中跌至每桶66.175美元,創16個月以來新低。受歐佩克可能減產的消息影響,國際油價23日開盤后雖稍有上揚,但仍徘徊在每桶70美元下方,低于歐佩克產油國認為能夠接受的價格底線。正因為如此,歐佩克決定將原定于11月18日舉行的特別會議提前到10月24日,試圖減產保價。
從基本面上看,造成當前國際油價暴跌的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疲軟。受金融危機沖擊,全球經濟正面臨滑坡,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紛紛響起了衰退警報,造成原油需求銳減。據總部設在英國倫敦的全球能源研究中心預計,全球原油需求今年也許會出現15年來的首次下滑。
對于歐佩克來說,減產勢在必行,但具體減產多少卻很難把握。力度不夠,恐難提振油價;力度過大,又會加重全球經濟運行負擔,使得經濟形勢更加糟糕,并可能導致原油需求進一步減少。
歐佩克過去10年中的三次大減產似乎都表明,這一措施對阻止油價下滑未必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歐佩克為了挽救大幅下滑的油價,于1998年先后兩次減產,但卻未能阻止國際油價的再度下挫,當年年底,油價跌破每桶11美元,下跌近30%。
在全球經濟正滑向衰退邊緣的艱難時刻,歐佩克若減產會遭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強烈反對。深陷金融危機的發達國家目前急需重振經濟,油價回落減輕了通脹壓力,讓焦頭爛額的歐美等國政府在刺激經濟復蘇方面有了更多的政策空間。但是,如果歐佩克大幅減產抬升油價,這些國家又將重回“兩線作戰”的艱難境地,即一方面要考慮降息刺激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還得嚴防通脹。
由于生產成本等方面的差異,歐佩克成員對于國際油價有著各自的預期。對于歐佩克第一大石油出口國沙特來說,油價只要不跌破每桶30美元,就能勉強維持,而阿聯酋和卡塔爾則分別希望油價能維持在每桶40美元和每桶55美元的水平,伊朗和委內瑞拉希望油價能達到每桶近百美元。
歐佩克輪值主席、阿爾及利亞能源和礦業部長哈利勒日前表示,盡管歐佩克成員都認為應當減產,但減產多少還沒有一致意見。哈利勒曾認為,歐佩克應將原油日產量至少削減100萬桶。這在不少分析人士看來,并不足以拉高油價。伊朗石油部長吳拉姆·侯賽因·諾扎里23日主張,歐佩克應將原油日產量削減200萬桶。
在減產幅度問題上,歐佩克成員出于不同的利益考慮,意見存在分歧。因此,在24日的會議上將少不了一番唇槍舌劍。(新華網維也納10月23日電 新華社記者尚軍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