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操縱國際貨幣體系弊端叢生亟待變革,專家稱:中國爭國際金融話語權須量力而行
“中國還不算是很大的經濟體,中國并不處于可以拯救世界的位置,不管是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Ⅱ’,或是催促中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核心作用,都是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昨日凌晨(美國當地時間11月15日下午2:30左右),備受全球關注的20國集團(G20)“金融市場與世界經濟峰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通過了《華盛頓聲明》。
那么,在目前全球金融市場面臨嚴峻挑戰的大背景下,《華盛頓聲明》究竟能在多少程度上改變國際貨幣體系的現行格局?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究竟能在美、歐操縱的國際金融“叢林”中斬獲到哪些現實利益?
15日,也就是此次G20召開的當天,一場題為“國際貨幣體系面臨的挑戰及走向”的環球財經高級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央行、中國社科院等權威機構的官員、學者就上述焦點命題展開了深度剖析。
國際貨幣體系亟待變革
與會專家們指出,多年來,美歐以外的世界諸國紛紛對國際貨幣體系中橫行的“叢林法則”加以譴責,但坐享WB和IMF利好的美國并不以為然。
前中國駐IMF執行董事、央行參事魏本華直指,即便遭遇著深不見底的金融危機,美國一方面要求全球與之共度患難,一方面又對其他國家提出的對國際貨幣體系進行修改的意向充耳不聞。美國對華爾街金融風暴蔓延到全球并沒有表達真正的“愧疚”。
IMF駐北京總代表阿若拉對此頗為無奈,他說,“從現實的角度說,美國充其量只允許它國對國際貨幣體系‘修修補補‘,而要想對這個既定的體系進行革命式的變革,那無異于一個夢想。”
面對美國操縱下的國際貨幣體系“既定格局”,參與15日討論的官員和專家們依然對變革寄予很高的期望:IMF及國際貨幣體系必須改革,而且要朝著增加發展中國家投票權、加強對美國金融衍生品創新監管、建立對美國濫發貨幣的約束、建立提早預警機制等方向改革。
“IMF近一兩年在風險預警方面做得不夠,因此今后應該加強建立早期預警機制。”阿若拉進而提出,IMF應該增加發展中國家的投票權,改變投票權的分配方式;而在今后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中,應該更加注重當地國的實際情況,而不是無論該國的境況卻總套用一種資助模式。
此外,前中國駐IMF執行董事張之驤指出,比國際金融體系要加強監管、增強透明度、建立預警機制更為重要的,是國際貨幣體系要想保持匯率的穩定,必須保持儲備貨幣的穩定。“只有對這個問題取得完整的解決方案才能,才能深層次地改善現行‘美元獨大’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