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結束的并不都是好事,有時候壞事也有告終的那一天。昨日,歐盟(EU)貿易官員拒絕了對中國和越南鞋類產品延長征收“反傾銷稅”的計劃。即便如此,這件事仍暴露了歐盟貿易法律的不透明及武斷特性。
這些關稅是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等鞋類生產國游說之后,從2006年起開始征收的,理由是進口產品的售價低于出口國家本土市場上的價格。隨著關稅終止日期的臨近,相關方面對歐盟委員會(EU)施加壓力,要求把這些關稅延長15個月。歐盟委員會本應在這種游說面前站穩立場,但它沒有。
反傾銷關稅一般都是餿主意。要保護一個具有戰略重要性的產業,也許還說得通。但鞋類的戰略意義甚至還不如酸奶。如果北京方面想要補貼歐洲消費者的購鞋習慣,把廉價鞋類送到地球的另一邊,不妨讓它這么做。制鞋業沒有很高的進入障礙,也不是掠奪性定價能夠帶來不公平競爭優勢的行業。
反傾銷關稅還有其它問題。它們鼓勵對方采取報復措施,從而國際貿易進一步推向錯誤的方向。反傾銷措施所提供的保護,還會鼓勵生產商為了延續這些措施而進行懇求或申辯,而非專注于讓自己變得更具競爭力,比如向高端市場轉移,或者甚至是對顧客需求做出更為靈敏的反應。
盡管昨日的決定是一個正確的結果,但得出這個結果的過程提醒人們,歐盟在反傾銷行動方面有些反復無常。與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多數成員一樣,歐盟讓自己的政策制定者具有太多的任意決定權,而且沒有堅持要求充分的透明度。這造成了一個既不清晰、也不確定的機制。
曼德爾森勛爵(Lord Mandelson)在擔任歐盟貿易專員期間,曾尋求改革反傾銷法律,但未能取得進展。鑒于信貸緊縮已導致某些歐盟國家爆發新一波的經濟民族主義,現在或許并非重啟改革計劃的最佳時機。相反,如果歐盟委員會再次尋求安撫保護主義者,試圖在下月延長反傾銷關稅,歐盟各國政府應當確保他們的部長拒絕接受這個決定,就像歐盟官員所做的那樣。
(來源:FT中文 編輯:王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