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嚴禁信貸資金流向股市”,昨日這條傳言引發了A股大跌,兩會以來一路高歌的紅火行情首次變奏。
其實這早就不是新聞,監管部門早在去年底已經要求嚴禁個貸資金違規流入資本市場,那為何市場還會聞之色變?
說到底還是市場對目前股市上的信貸資金規模以及未來可能新增的入市規模抱有較高預期。去年新增信貸9.59萬億,今年信貸目標可能是7.5萬億,連續兩年的天量信貸增添了資本市場的不穩定因素。不久前曝出的深圳7家銀行涉及個貸入市的事件更堅定了市場對信貸資金入市的猜測。
信貸增長是否適度?天量信貸主要流向何處?這是昨日兩會經濟團中政協委員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坦率說,9.59萬億已經不是適度,而是過度;照目前的速度,今年7.5萬億元很可能超過。銀行自己也不樂見信貸增長過快,但其企業性質決定了他們不得不‘跟’”,全國政協委員、人大預算委原副主任王大成說。
“企業都是什么賺錢干什么,如果企業都去炒樓制造泡沫,而不是把資金用于研發和生產,中國經濟怎么復蘇?”全國政協委員、永正裁縫店集團董事長王永正說。
一方面,去年信貸中有2.5萬億為個人住房信貸,有6000億元為房地產開發貸款,合計占比32%,無論從總規模還是占比來看,都遠超過歷年水平,其中恐怕不乏部分信貸資金加入“炒樓一族”,助推泡沫形成。
另一方面,去年中長期貸款有一半,約2.5萬億元投向基礎建設,其中大多數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不排除部分資金被挪用。例如,去年央企頻頻加冕“地王”,低成本、大規模融資被認為是其拍地成功一大優勢。
樓市泡沫與去年特殊的國內外經濟背景有很大關系。國內方面,在政策鼓勵等因素下,低迷了一年的購房需求集中釋放,天量信貸資金更是推波助瀾;國際方面,外需不振,很多企業生產動力衰減,將自有資金投向樓市,而熱錢也瞄準中國房地產市場。
今年,情況發生很大變化,樓市調控政策密集推出,政府明確提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上漲過快,而很多城市樓市也出現“有價無市”,房價已超過民眾承受范圍,這從近期北京和深圳房貸近乎停頓的狀況可見一斑。樓市今年注定不會再成為過剩資金炒作的樂園。
然而今年畢竟還要迎來新一波的信貸高潮,7.5萬億元的新增貸款,遠超過2009年以前的年份。而且,盡管監管層要求均衡放貸,但1月新增信貸還是達到1.39萬億元,這顯示銀行仍傾向于早放貸、早受益,上半年信貸增長壓力仍較為嚴峻。
新的過剩資金會流向哪里?在樓市吸引力下降的時候,股市無疑是一個最佳選擇。
從基本面上看,全球經濟有望復蘇,國內經濟更是出現了積極的回升勢頭,上市公司業績今年有望更加樂觀;從資金面上看,7.5萬億新增信貸仍較為寬松,出口復蘇也加大了外匯流入的壓力;而緊縮政策一時難以實施,加息目前還看不到時點,股市運行在比較有利的條件下,容易吸引投機資金來“安營扎寨”。
這對今年的監管部門帶來極大的挑戰。監管部門出臺防止信貸資金入市的政策,防患于未然,短期雖然給市場帶來調整壓力,但長期看有利于市場的平穩,防止重蹈樓市泡沫的覆轍。不過,從根源上看,還是要引導貨幣信貸盡快恢復正常狀態,實現真正的“適度寬松”。
(來源:新華網 編輯: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