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二三線城市,已經成為地產界新的趨勢。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例如蘇南等地,由于二三線城市的房價尚未形成大泡沫,已經成為諸多地產商逐鹿的新戰場。有些地區,目前房價已經過萬。(海峽都市報4月1日報道)
相對于處于眼下全國房地產調控政策轉向期間,大城市房價靜觀待望而顯得微妙害羞的姿態,二三線城市房價的上漲,已經到了肆意的地步。這一點,處于房價第一線的百姓們,體會最深:一位在無錫的朋友跟我叫苦不迭,房價一日幾變的狀況,使他所持待購之幣的價值不斷縮水;在我老家,一個縣級市的城鎮,我的同學抱怨說,去年因調動工作搬家在大城市賣掉一套60平方米的房款所得,在我們那個城鎮,仍然只能買一套60平方米的普通商品房……
循著這些抱怨聲音,細辨二三線城市房價的崛起,表面看來是緣于地產業向二三線城市大進軍的新趨勢,以及戶籍改革、地價低于一線大城市、城際交通完善等原因,可在這之后,還隱藏著一種跡象,即每一次房地產調控風聲緊張之時,都會引來二三線房價攀升的一次輿論高潮。2007年6月,城市綜合實力還只排在全國第182名的皖北城市蚌埠,以房價漲幅10.2%排在了全國第五位,那一次也同樣引發了媒體對二三線房價高漲的集體關注,有的媒體甚至解讀出“只調控大城市、不調控中小城市”。溯往思今,此種狀況再次出現,甚至漲風更疾,不能不引起我們對二三線城市可能成為“調控盲區”的擔憂。
任志強高呼“與北京相比,無錫的房價太便宜了”。這種聲音,對地方政府極具煽動性和鼓動性。《瞭望》新聞周刊2007年曾有一份調查顯示,有不少中小城市也提出要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目標,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廣開招商之門吸引開發商進入,為其提供與國家政策相背的政策支持。因此,房地產開發已經不僅僅是民生和經濟問題,而是某些官員體現政績的主要手段,形成了典型的“房價政治觀”。
面對當下的房價瘋漲,國土部警示二三線城市須防地價跟風上漲。但事實上,在“房價政績觀”的驅動下,隨著房價的飆升,二三線城市地價跟風上漲是必然的結果。
房價飛漲,拉動了經濟,提高了GDP,只是苦了地方百姓。在收入的提高永遠趕不上房價上漲速度的背景下,許多百姓默默承受“房奴”的重壓和“蝸居”之痛的現實引人深思。
(責任編輯:馮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