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巍
在自身實力不斷增長的過程中,中國唯有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領導者,才會減緩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憂慮。
在華盛頓為期兩天的世界銀行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半年例會中,180多個國家的財政部長、央行行長著重討論了全球經濟復蘇和國際金融改革的問題。會議最為引人矚目的一項決議就是通過了醞釀已久的世界銀行投票權改革,將發展中國家的整體投票權提高3.13個百分點,達到47.19%;此外,會議還決定對世行進行總規模為584億美元的普遍增資,以提高其在全球范圍內支持減貧發展的能力。
這是國際金融機構主動通過自身改革,以適應世界經濟發展新現實的必要步驟。幾乎全球所有的評論都認為,中國成為本次會議的最大贏家。中國在本次改革中的投票權從之前的2.77%提高到4.42%,占發展中國家新增投票權的一半還多,連超英國、法國和德國,一舉成為第三大股東國,僅次于美國和日本。日本則是本次改革出讓投票權最多的國家。IMF也有望在今年下半年的例會上完成類似投票權改革。
世界銀行和IMF被稱為“20世紀世界經濟的孿生子”,它們是美國于二戰后在全球進行大規模的國際制度建設以保障資本主義世界持久和平與經濟繁榮的產物。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兩大機構一直被認為是美國霸權主導世界金融秩序的重要標志。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新興大國的崛起不斷沖擊傳統的國際經濟秩序,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進一步加快了國際經濟格局變遷的步伐。美國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表現出對新興國家和石油出口國金融資源的強烈依賴,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也逐漸向新興國家轉移。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正是金融危機推動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步伐,增加了新興國家的話語權。
這場姍姍來遲的改革,是自1987年以來世行中大國投票權位次首次發生變化。正如世行行長佐利克所言,它“對世行的合法性至關重要”。不僅如此,在5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朱民正式走馬上任擔任IMF總裁特別顧問,這是繼林毅夫擔任世行副行長之后,中國深入參與國際金融機構管理的又一重要步驟。盡管發達國家對世行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特別是美國的否決權依然得以保留,但這種對國際金融機構權力分配格局的漸進式改革應該得到充分的鼓勵。
對于中國而言,金融危機以來的種種改變,從各個側面體現出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地位的提高。中國在國際金融機構中權力的增大,不僅僅是利益和話語權的增大,而且意味著更大的責任。金融危機之后,一個“中國責任”的時代正在到來。
在改革開放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是得到世界銀行資助最多的國家,世行對中國大規模的減貧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伴隨著中國成為世行第三大股東國,中國的角色也自然由世行的主要受益國轉變為主要的捐贈國,國際社會對中國也會報以更高的期待,希望中國能夠承擔更多的國際減貧責任。
在一個全球化和相互依賴程度不斷提高的時代,中國需要在更多的領域更加認真考慮他國的關切,特別是在環境政策、出口政策、匯率政策等方面,理解他國的利益訴求,承擔與國力增長相稱的國際責任。在自身實力不斷增長的過程中,中國唯有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領導者,才會減緩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憂慮,才會成為一個受歡迎而不是受敵視的國家。也唯有如此,中國才有可能支付盡可能少的崛起成本。
作者系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