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7月11日電英國《金融時報》7月7日刊載題為《需求不足令人對早早緊縮產生懷疑(作者該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文章提出了美國聲稱希臘或西班牙陷入債務危機是一種錯誤的“非主流”觀點,并得出“發達國家的需求仍然嚴重不足”的結論。文章編錄如下:
我有一個問題:我們相信市場無法給任何東西正確定價,也包括全球第一發達國家的公共債務這種人們了解得最為透徹也最具流動性的資產嗎?我對此不敢茍同。
5日,日本政府發行的1 0年期債券收益率為1.1%,德國為2.6%,美國為3%,英國為3.3%。參照指數聯動證券的收益率來看,這些政府借款的實際利率非常低,美國、德國和英國為1.2%或者更少。投資者的行動表明,他們認為經濟蕭條和通貨緊縮的風險比政府破產和通貨膨脹的風險更大。
為什么在各國央行停止購買政府債券之后,為巨額的財政赤字融資還如此容易?經合組織最新一期的經濟展望預計,發達國家私營部門(家庭和企業)今年的收入將比支出多3萬億美元,也就是說,2 0 1 0年發達國家的私營部門對政府和外國人的債權凈額將增加3萬億美元。這意味著私營部門大幅削減支出。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的最新預測,新興國家仍然是發達國家的資本凈提供者。從發達國家流向新興國家的私有資金凈流量今年將接近7000億美元。但這幾乎會被新興國家近6 0 0 0億美元的官方凈流出量(以外匯儲備的形式)全部抵消。這種官方干預阻止了新興國家出現巨大規模的資本凈流入。發達國家的私營部門積累了對新興國家私營部門的債權凈額,而另一方面,新興國家政府積累了對發達國家政府的債權凈額。
最終的結果很明顯:目前存在著巨額資金凈流入發達國家政府債務的狀況。但是,聲稱希臘或西班牙陷入困境就意味著美國甚至英國也將遭遇困境是錯誤的。更可能出現的是相反的情況:逃離風險導致人們逃向風險相對較低的東西。私營部門要想投資手頭余下的大筆錢,風險最小的資產是什么?惟一的答案是發達大國的公共債務。
財政政策還可以收得更緊。但結果將會是經濟蕭條。發達國家的財政緊縮要想不造成經濟增長減速、甚至二次衰退,就必須伴隨著個人支出的激增。
人們一定以為,如果對公共財政的長期可持續性的信心得到增強,就算它對利率或匯率沒有重大影響,也會導致個人消費和投資支出增多。我對這種觀點持強烈懷疑態度。
然而短期內財政急劇緊縮的理由并不充足。盡管經濟出現了復蘇,但各國的經濟活動水平仍然遠低于巔峰時期,也低于幾乎任何合乎情理的長期走勢預測值。美國的情況尤其如此,其失業率激增的幅度遠遠超過其他發達國家。
因此,我的結論是,發達國家的需求仍然嚴重不足。
在二十國集團峰會上,各國領導人承諾“到2013年時將財政赤字減半,到2016年時穩定或降低政府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對政府來說,致力于改變支出的長期發展軌跡將是合理得多的做法。
(來源:新華網 編輯: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