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在探討這個問題時,不能忽視國與國之間存在的差別,也不能掩蓋農業欠發達、經濟欠發達國家可能受到的事實上的不平等對待。每個國家的農業基礎、自然條件和經濟實力不同,必然會有也必須有各自不同的糧食發展模式。美國、歐洲等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對糧食生產和種糧農民的種種補貼政策以及日本的糧食反哺政策,都反映了其國家利益和對糧食發展與安全的思考。各國需要從自身情況出發,制定自己的糧食安全保障戰略。
國家糧食安全的涵義,是指在保證國家遭遇各種災害和戰事時有足夠應對儲備的前提下,在使國家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國家具有持續保障所有國民能及時買得到、買得起、價格基本平穩的符合國民生活習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國民健康營養標準所需的糧食。糧食需求要把肉禽魚蛋和植物食用油等都包括在內進行綜合考慮,這可以稱為“大糧食安全”或“綜合糧食安全”。
“大糧食安全觀”至少應包括幾點認識。第一,糧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糧食是關系國家安危的戰略性和基礎性物品。第二,糧食產業是“弱勢”產業,經不住自然災害,也會受到各種條件制約。第三,糧食具有商品屬性,但不是普通商品,是人人生存離不開的特殊商品,是基礎性民生公共產品,因此,政府應像投資公路、文化教育事業那樣扶持糧食生產。第四,糧食是源頭初級產品,受價值規律支配,利潤必然單薄,采用完全基于自由市場理論的糧食政策和與其他商品作等價交換的原則來指導糧食生產與流通會帶來消極后果。第五,糧食價格和供應容易被國際資本操縱,成為被扭曲了價格的商品,在一定條件下,糧食甚至會演變成國家間政治、經濟斗爭的手段,成為政治性商品。
糧油經濟從來不是自由市場經濟。在糧油領域宣揚的“自由經濟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使得非洲和南美洲一些國家付出了沉痛代價,形成主權依賴。這類教訓歷歷在目。
世界上仍有約10億饑餓人口。放眼未來,世界范圍內人口增長、氣候變化、自然災害頻發以及環境污染等,決定了糧食安全將長期處于脆弱狀態。確保糧食安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各國建立和完善面向未來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需要依靠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電子信箱:gjjk@pd.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