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當之無愧,而爭當教育改革的排頭兵則需要下大力氣。能否在人才培養、招生制度、辦學機制、管理體制、教育開放等方面作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改革探索,是衡量排頭兵的關鍵。
建設文化強省,必然要建設教育強省。教育與文化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社會發展不可能沒有文化,而社會文化的傳遞和發展又依賴于社會教育。
首先,教育是傳遞文化的主要手段。教育自產生之日起就成為傳承文化的重要手段,社會通過教育將人類的文化遺產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文化借助教育得以延續與發展。因此,傳遞文化是教育的基本職能。
第二,教育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渠道。文化傳播離不開一定的傳播關系、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教育利用其得天獨厚的條件,為文化傳播打開了方便之門。文化的傳播交流構成文化發展的主要動力。
第三,教育是選擇文化的有力工具。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文化交往的時空界限被沖破。在人們面前既有人類積累的浩瀚無邊的文化遺產,又有各具特色的不同文化的沖擊。因此,人們必須解決個體掌握文化容量有限和人類浩大文化遺產的矛盾,必須學會如何面對外來文化的挑戰與沖擊,作出正確的文化取舍。教育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引領,它擷取文化的精華,提供適應社會發展變化需要的觀念、態度與知識、技能,并通過教育評價手段進一步保證和強化這種選擇的方向性。
第四,教育是創新文化的源泉。教育在傳遞、傳播文化的過程中,從來就不是簡單地復制文化,它或因社會變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狀況以及教育者自身價值觀的差異,賦予已有文化以新的文化意義;或因融合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使原有文化發生性質、功能等方面的變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這些新的文化意義或文化要素往往會成為文化創造和革新的萌芽。此外,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作為培養人的創造精神、創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起人的各種潛能,促使其成為創造性人才,從而為文化創造提供原動力。
反過來,文化又以隱蔽、間接的形式影響并制約著教育的發展。文化的觀念形態、價值觀、教育觀、人才觀等思想意識都或多或少地制約教育內容的選擇,影響教育模式的形成。總之,文化是教育的背景,而教育卻是文化繁榮和發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
汪洋書記在省委十屆七次全會上提出,廣東下一步要富而崇文,以教開智,以文“化”人,牢固樹立“文化民生”意識。這是對教育與文化關系的精辟論述。實際上,廣東自1994年便提出了建設教育強省的目標,2004年出臺了《廣東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綱要(2004―2020)》,規劃的目標戰略和內容措施充分顯示了省委、省政府的決心和前瞻性眼光。但是不可否認,目前我省教育發展的總體水平還不適應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教育事業發展中的核心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體制亟待改革,水平亟待提高,投入亟待增加。
無獨有偶,《廣東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的出臺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前后呼應,預示著廣東的教育將伴隨著文化強省建設的步伐向縱深發展。要實現教育強省與文化強省同步發展,當前應著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真正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要轉變發展理念,各級政府考核中應加大教育文化指標的比重,形成富而思進、富而思教、富而崇文的社會風氣。
二是爭當教育改革創新的排頭兵。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當之無愧,而爭當教育改革的排頭兵則需要下大力氣,任務艱巨。能否在人才培養、招生制度、辦學機制、管理體制、教育開放等方面作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改革探索,是衡量排頭兵的關鍵。
三是確保教育經費投入占GDP的4%,培養引進世界級、國家級學科帶頭人,造就體現“廣東創造”的學術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要正視廣東人口大省的現實,提高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毛入學率,實現從人口大省向人力資源大省的轉變。
作者系廣東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