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智能能源網的十大流程要素包括生產、輸送、分配、市場優化、運營、服務、客戶、遠期能源價格管理和監管、碳權利管理和不同能量網架間的優化互動。這十要素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并獲得國際智能電網聯盟等國際機構的高度認可。有權威專家甚至認為,它可能替代現有的智能電網的七要素流程。目前,研究組已完成了國際上第一份智能能源網流程圖。
而在7月15日的專家評審會上,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作為委托方的代表,邀請中國工程院、中國能源研究會、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等機構的有關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對課題進行了評審。
一位參與評審的專家表示,該課題反映了國家能源戰略規劃需求的方向,且對現有美國能源部、美國電科院、歐洲技術論壇以及中國國家電網的堅強智能電網概念都有更加創新性地提升,超越以單一電力系統網架智能化為主的改革方案,在更大范圍的能源領域中確立了能源體系的智能化。而作為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國家,中國應該享有在這個領域重要知識產權的收益。
而在8月5日于北京召開的成果會上,中國關于智能能源網的研究成果首次向海外能源界公開,同樣得到高度認可。
國際標準制訂已提上日程
而在另一些專家看來,智能能源網最重要的貢獻還在于,其對人類能源體系是一次重大的理論創新,可以指導人類此次能源結構演化按照最高效的方式運行。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監會原主席、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柴松岳在會上表示,目前解決全球能源戰略轉型的理論體系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單網架的智能電網發展方案,這個方案注重以電力系統為主的智能化改革;其二就是武建東教授提出的綜合網架的智能能源網的發展方案,這個方案認為不同能源網架間需要實現更高效率的配置和互動,以實現分行業、多產業的能源智能化。“經驗告訴我,按照綜合網架理論推動智能能源網建設,可能有更好的效果,也能使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落到實處。”柴松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