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浩/CFP 圖
糧食專家提醒,糧食安全不是戰略問題,也不是行業問題,而是生存問題,不可懈怠。中國糧食安全雖無近憂卻有遠慮,需要未雨綢繆,全面布局
由俄羅斯小麥禁止出口和歐洲干旱引發的國際小麥價格飆升敲響了全球糧食安全警鐘。雖然中國受此次糧價上漲的直接影響有限,但縱觀我國糧食產業鏈,安全隱患還不少,如上游原糧炒作苗頭頻現、加工企業受兩頭價格擠壓、外資加大介入糧食產業力度等等。
糧食專家提醒,糧食安全不是戰略問題,也不是行業問題,而是生存問題,不可懈怠。我國糧食安全雖無近憂卻有遠慮,需要未雨綢繆,全面布局。
農民惜售 賣跌不賣漲
農民的習慣思維是賣跌不賣漲,農產品價格大漲時農民的心理預期就會升高,導致惜售;大跌時農民的心理預期又會崩潰,越跌越賣
往年8月中旬,早稻收購已經進入高峰,但今年8月以來即便我國早秈稻生產大省江西省,收購高峰也遠未到來。
江西撫州市下轄某縣一位從事糧食收購近20年的糧食經紀人王先生告訴記者,往年收糧時節路邊排滿了送糧車輛,而今年車隊很少。除了部分個體商戶和外資企業高價開秤收糧外,地方國有糧食企業收購比較慢,很多廠區一片空曠。
今年以來,南方早稻育苗、分蘗、抽穗期先后遭遇了低溫陰雨、持續降雨和暴雨洪澇等惡劣天氣,成熟期延遲,從而使得收購高峰期推后了10-15天。
撫州市今年早稻種植面積為240萬畝,洪水災害共造成170余萬畝早稻受災,其中絕收30多萬畝,全市早稻總產量同比去年減產20%以上,僅臨川區就減產1億斤左右,受災地區早稻質量也比往年降低,不飽滿顆粒和雜質增多。
王先生說:“由于今年江西遭遇洪澇災害,減產嚴重,加上已經開秤收購的價格也較往年高出不少,農民都看好今年的價格,不少村鎮要等價格再漲漲才賣,他們期望價格能超過每百斤100元。”
不過,王先生認為,農民的期望值太高了,加工企業可出不起這個價。
他告訴記者,洪災不僅使早稻減產,也使得早稻質量好壞參半,收購時農戶往往要求將質量好的和質量差的稻子捆綁出售,這也增加了收購難度,“今年我一天僅收400噸左右,而去年每天則收1000噸,差了很多。我估算,今年價格基本穩定在每百斤96元,最多也就每百斤98元。”
據了解,部分其他地區,優質早秈稻收購價躥升更快。江西九江市武寧縣大部分早秈稻是淦鑫203,由于該品種米質好,農民惜售心理更為嚴重。該縣個體糧商收購價每百斤已達98元,比去年每百斤上漲8元。江西南昌市南昌縣的個體糧商主要收購優質早秈稻,收購價已經高達每百斤117元。
不過,糧價的上漲未必就會惠及農民。市場人士指出,農民的習慣思維是賣跌不賣漲,農產品價格大漲時農民的心理預期就會升高,導致惜售;大跌時農民的心理預期又會崩潰,越跌越賣。“這種思維導致他們不易賺錢,今年早稻收購價格已經大大高于往年,但農民仍然在坐等漲價。” 王先生指出。
收購減速 外商攪局
從“搶購小麥”到“高價收谷”,外商的行為帶動了一批民營、個體糧商跟風炒作收購價格,導致農民價格預期走高,惜售心理嚴重
面對一路上漲的早稻價格,為了管理好收購市場,部分地區糧食局要求糧食經營企業執行緩購,建議他們超過每百斤95元緩購。
從收購總量上來看,今年國有糧企的收購份額明顯減少。截至7月31日,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5個早秈稻主產省(區)各類糧食經營企業累計收購2010年新產早秈稻34.6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17.9萬噸。其中,國有糧食企業收購22.8萬噸,占收購總量的66%,比上年同期減少9.6萬噸。
然而,為穩定物價,在國有糧企緩購的背景下,8月1日,外資糧食企業益海嘉里(撫州)糧油食品有限公司首次在南方啟動了早稻收購,益海嘉里出價每百斤98元,既高于今年國家制定的每百斤93元的早稻最低收購價,也高于目前江西市場早稻每百斤95元的平均收購價。
益海嘉里(撫州)糧油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向媒體表示,他們的收購價已經從每百斤98元調整為97元,該定價是經過市場調查作出的決策。截至8月18日,益海嘉里收購早稻近300噸,計劃收購量為1000噸。
其實,益海嘉里上半年已經在北方地區直接收購小麥26萬噸,公司披露這些小麥全部屬于生產自用,并不存在囤積。
對于外商的介入,業內專家指出,一些外資糧商從“搶購小麥”到“高價收谷”值得關注,外商的行為帶動了一批民營、個體糧商跟風炒作收購價格,導致農民價格預期走高,惜售心理嚴重,而市場各方在價格上漲的預期中加大囤糧力度。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農村宏觀經濟室副主任李國祥則認為:“目前來看,外資進入收購市場動作還不大,收購量較小,不能左右市場價格。但是這種苗頭值得警惕,中國的原糧市場不應該落入外資手中。我們應該控制外商進入農業的領域,最好將其控制在加工生產領域,不能讓它向上游發展。”
加工行業重新洗牌
大型企業在糧食加工領域的投資增多,產能擴大,以價格競爭來搶奪市場,給中小企業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壓力
毫無疑問,糧價上漲必然波及到下游加工企業。
據了解,今年小麥價格上漲就已經沖擊到面粉加工企業,山東多家面粉廠面臨停產。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農業分析師馬文峰向記者透露:“原糧成本占了面粉加工企業生產成本的90%,今年受到災害氣候影響,小麥價格漲幅較大,企業感到壓力很大。”
據他分析,面粉行業對規模效應敏感,中小企業受到的沖擊尤其巨大。
今年上半年,面粉加工企業的利潤就已經跌入了低谷。今年上半年小麥的價格上漲了8%,而面粉價格只上漲了5%,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其中的差價基本上由加工企業承擔,導致目前不足5%的面粉企業能夠盈利,中小企業甚至一些大型面粉加工企業都出現虧損。由于大型企業在糧食加工領域的投資增多,產能擴大,以價格競爭來搶奪市場,給中小型企業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壓力。
“進入7月,小麥價格仍然上漲不歇,絕大多數中小面粉加工企業被逼入絕境,紛紛停產。小企業投入的人力并不比大企業少,大企業可以靠規模效應、多元經營扛過去,而小企業不行,預計日產100噸、200噸的小企業都將被淘汰。” 馬文峰說。
一家面粉公司董事長算了這樣一筆賬,小麥每漲1分錢,面粉就得漲1分5左右才能消化掉增加的成本,現在每斤原糧漲了6分錢,而面粉每斤只漲了兩三分錢。自6月開始,企業只要開工就一直在賠錢。
馬文峰指出:“目前糧食加工產業分化更為嚴重,品牌知名度高、資金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或擁有穩定糧食來源的國有企業,能夠在這種形勢下生存發展。”
但他也指出,我國面粉加工企業中,中小企業占一定比例,這些企業都是作坊式經營,關停成本低,到糧價下跌市場回暖時,又會冒出來。再加上面粉加工行業門檻低,日產200噸的小廠只要投資不到1000萬元就可開工,所以現在一邊有面粉加工企業關停,另一邊又會有新開企業加入。
他指出:“面粉加工企業要想生存下來,活得好,就得搞好企業內部管理,進行新產品開發,加大技術投入,否則永遠只能這樣關關開開,做最低端的加工。”
糧食安全不可懈怠
當農產品供不應求時,外資企業為了謀取利潤,放大市場價格波動,將會帶來糧食安全的隱患
上游原糧炒作苗頭頻現、加工企業受兩頭價格擠壓、外資加大介入糧食產業力度這些問題雖然還未對我國糧食安全產生深遠影響,但任其發展卻會釀成可怕后果。如原糧炒作,山東金鄉大蒜從2006年的瘋漲到2008年的暴跌已經給蒜農們上了生動一課。
市場人士分析指出,近年來農副產品頻遭爆炒,其中利潤大多被貿易商獲取,農民則因為信息不對稱,踩不準價格點位,漲價也吃虧。如果農民及時知道價格上漲的信息和宏觀經濟的形勢,有了分析市場的能力,就可以不再盲目地銷售和采購,就會在價格的不斷調整中賣產品。然而,據東方艾格調研結果,當前種糧農民多為沒有能力外出打工的45至60歲的中老年人,他們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對信息的獲取和處理存在一定障礙。
李國祥指出,這只是農業的冰山一角,從長遠來看,我國的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的前景并不樂觀,“一方面人口增加、生活質量升級導致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耕地減少、氣候多變、基礎薄弱、科技進步緩慢等問題日趨嚴重,這些都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威脅”。
李國祥強調:“保障糧食安全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有前瞻性的目光,全面的布局。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如保護耕地資源、水資源、發展節水農業、加快技術進步、理順價格體系、適當引入競爭等等。”
在市場人士眼中,外資糧商的“跑馬圈地”對我國農業的威脅更大。馬文峰指出,外資糧商已經使得我國散、亂、雜、小的糧食加工行業面臨殘酷的洗牌。因此,通過政府行為和市場手段對國內糧食企業進行大力整合,不僅迫在眉睫,而且勢在必行。
李國祥則指出,外資不是洪水猛獸,外資糧商進入市場有利有弊。即使是同一個外資企業,在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帶來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需要區別對待。
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外資彌補國內資金對農業投入的不足,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優良品種和先進管理經驗,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比如某外資品牌推出的小包裝大米,這種產品使用黑龍江當地的優質大米,收購價格每斤也比普通大米高出5到7分錢。在這樣的背景下,開發高端大米市場,既符合產業發展要求,也符合農民的利益,對促進我國大米產業升級和農民增收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越來越多的外資進入農業和食品產業鏈,帶來了潛在的被外資操縱農產品資源和市場定價權的風險。當農產品供不應求時,外資企業為了謀取利潤,放大市場價格波動,將會帶來糧食安全的隱患。
《國際金融報》 (2010-08-23 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