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加入WTO、08奧運和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中國的對外交流的機會正呈幾何速度增長。特別對于那些正采取“走出去”戰略的中國企業,“翻譯”正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這也意味著我國翻譯市場將要迎來百年難遇的發展機會。但是,目前國內以國內譯員為主流的翻譯市場,逐漸成為了翻譯行業和企業發展的羈絆。

依托優勢海外資源,始終專注于高端企業需求的上海語通翻譯公司適時把母語翻譯標準引入到針對國內企業的翻譯服務之中。憑借十年來和海外機構和譯者的長期積淀,強力推出了19國語言的母語翻譯服務,為國內高端客戶提供價格可承受,質量信得過的地道優質母語翻譯服務,真正為國內翻譯帶來一陣清風。符合國際翻譯通行標準的母語翻譯,有望逐漸引領中國翻譯界走向國際終端市場。
上海語通翻譯公司市場總監曾軍對記者說:“長期以來,國內翻譯市場發育尚不成熟,仍處于萌芽階段,要想使翻譯產業早日與國際市場接軌,業內人士必須達成共識,提早以國際翻譯通行標準不斷提升翻譯質量。這也是符合當今中國企業跨國經營趨勢的需求和要求的。相信在未來,隨著中國企業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中國翻譯市場的成熟度將會大幅度提升,并且更快地融入國際翻譯市場”
記者在上海參加某翻譯大會時了解到,對于這一看法認同的業內人士不占少數。大家都有一個共識:諸多中國企業國際化受阻,與語言文化的隔閡有很大關系。很多企業的產品一流,資金充足,已經開始在跨國經營方面顯露頭角。但是就是因為忽視了翻譯的價值,輕率采用國內譯員翻譯外語的目標語言,使對當地企業和消費者的溝通的接受度非常低。
“沒有母語翻譯的文化背景和底蘊,譯文就會喪失最有效的溝通價值。”這句話來自上海市翻譯協會的一位資深翻譯,算是點到了企業國際化的一個大穴。
上海語通翻譯德語部高級項目經理, 來自德國的Ralf Schuette先生對記者說:“有時候,一份中國式的外語說明書,不經過母語譯者校對,可能在海外葬送一件優質的中國產品,甚至毀掉一個中國企業的公眾形象”。Schuette先生還說,我在德國見過一些中國產品的說明書使用了很多怪異的用詞,這在法制完善的歐洲市場,除了影響企業的形象,還會帶來很多法律問題,而歐洲的企業對于各類企業文檔就非常重視,無論是市場資料還是技術手冊,因為用詞專業的文檔是企業和產品在市場上的通行證。
自2001年創建至今,語通翻譯十年來服務已經超過11000家各類企業,匯集了多達63個歐亞主要語種的翻譯服務,積累了龐大的翻譯人才資源庫,內含超過3000名備選翻譯。如今,上海語通翻譯公司亮出了“19國海外當地資深母語譯者,并非留學生、華人服務,全部符合歐盟及日美翻譯標準,假一罰十”的服務口號,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語通翻譯的曾軍告訴記者:公司之前一直更多為海外企業提供母語化翻譯服務,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也意識到了翻譯品質正在影響企業的發展,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客戶都傾向于選擇母語化翻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業務量不降反升,在上海靜安區最繁華的南京西路又設立了一個分公司,這都要歸功于母語化翻譯的功勞。母語化翻譯將是翻譯行業的主流發展方向。曾軍總結道。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