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江城秋高氣爽,氣候宜人。22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武漢就當前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調研。他深入港口碼頭、企業車間和科研單位,和干部職工親切交談,詳細了解生產、經營和研發情況,并主持召開五省經濟形勢座談會。(10月24日新華網)
這是去年以來溫總理第三次到武漢考察,也是溫總理在十七屆五中全會閉幕后,首次到地方調研。調研過程中,溫總理頻繁提及“創造”一詞,足見“創造”對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實現“十二五”宏偉藍圖,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以為,“創造”是科學發展賦予我們的時代責任,我們必須肩負起這一重大責任,在更多的領域實現“中國制造、中國創造”,從而提高經濟在全球的競爭力。
湖北作為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作為排頭兵,理應率先肩負起創造的時代責任。記得早在2005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就提出殷切希望,要求一定要全力以赴、堅持不懈地抓好落實,推動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跨上新臺階,真正使湖北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筆者以為,重要戰略支點的重要支撐就是創造。
所謂創造,通俗地理解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在各個領域總是領先一步或幾步。一個完整的產品要實現“中國創造”,必須實現全面的創新。因為,任何一件產品,都由相關的零部件組成,每個零部件都蘊含著創新元素,最終才是真正的“中國創造”。否則,永遠只是“中國制造”或中國“部分創造”。這種不完全創造的發展,對于培養經濟競爭力就極為不利。
回顧“十一五”,湖北在創造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依靠科技創新和光谷建設的集聚效應,中國光電子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09年12月8日,繼北京中關村之后,武漢東湖開發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躋身全國“GDP萬億元俱樂部”,等等。這些創造出來的成就證明,湖北已經開始把創造寫在了科學發展的旗幟上。
但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形勢,面對充滿挑戰的未來,這些創造顯然還不夠。正如溫總理在武漢重型機床集團公司強調所言,“決定競爭力的,最終是創造、知識產權和品牌,是企業質量和效益。世界都在進步,各國都在發展,我們不能滿足已有的成績,必須振奮精神。”迎頭趕上世界潮流,躋身世界領先地位,我們必須“發揚不服輸的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由大變強”。“由大變強”就是創新的過程,就是創造的過程。
未來的征程中,“創造”任重道遠。當然,實現“創造”一個重要因素是人才。這就需要我們下定決心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亟需的各類人才。唯楚有材,楚才楚用,晉才楚用,才能“創造世界最先進”,才能讓國家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當前,正值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重要時期,全國各地當密切跟蹤和認真分析經濟形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做好當前各項工作,全方位著手打贏“中國創造”這場硬仗,續寫中國發展的輝煌。
(責任編輯: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