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一個“欠”字進入人們視線。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年終工作會議上發問:“打工掙錢,天經地義!任何一個企業都不能拖欠農民工工資,你拖欠工資就沒有良心,良心何在?!我希望今年不要再出現這個問題。”每年這個時候總是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高發期。雖然經過多年集中治理,欠薪問題得以初步遏制,但仍有發生。人社部部長的一席話,拷問著一些企業的良心,也拷問著全社會的法制意識。
年關,暴露出的“欠現象”似乎并非只有農民工工資,還有另一個“欠”字正在悄然升溫。有關部門的數字表明,我國1.67億老人中,有一半過著“空巢”生活。子女由于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后,獨守“空巢”的老年夫婦無人照料。或許,正是由于“空巢”帶來的諸多問題越來越嚴重,新修訂的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作出如此規定,“家庭成員不得在精神上忽視、孤立老年人”,特別強調“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要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人”。
一個是欠薪,一個是“欠情”,春節前的兩個“欠”字是如此苦澀和沉重。多年前的一曲《常回家看看》唱得遠離家鄉的子女黯然,唱得空巢老人喟嘆。百善孝為先,常回家看看,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給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與父母嘮嘮嗑,是表達孝道的基本方式,也是樸素而必需的人之常情。新近更有網友發起了“算算這輩子還能和父母相處多久”的調查,計算出的數字令人唏噓――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的有十幾年,最短的只有十幾天。有網友感嘆,“這輩子我也許只能和媽媽相處了25天了,我在外地上班,每年只有春節能回家一次。我媽媽今年55歲了,如果上天眷顧媽媽能活到85歲,在她最孤獨的那30年里,我在她身邊的時間不超過600小時,也就是25天,還不到一個月,這個結果真是太殘酷了。”
在治理“欠”字上,前者一直有聲音和行動在努力促進“惡意欠薪入罪”,讓農民工不再為討薪而糾結,能夠“站著把錢拿回來”;而后者已然擬將“常回家看看”立法,期待給“空巢”老人送去一份必要的精神安慰。
正如民政部門有關人士所言,由于老年法屬于社會類立法,因此具體細節不可能規定得很清楚,但以后子女不經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訴諸法律,以前這種訴訟法院一般不會受理,但現在法院要立案審理。當然此類案件,畢竟不同于一般的訴訟,所以最后的結果是多方面決定的,既有司法上的判決,也有行政上的督促,還有調解組織的調解,主要是對贍養人不履行贍養義務的和監護人不履行監護義務的,要督促他們履行自己的義務。
盡管“常回家看看”引起廣泛共鳴,不過,對于其入法,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集中的看法是:這條草案的出臺,凸顯了問題的嚴重性,但最好別成為法律。因為常不常回家,與倫理有關,也與道德有關,用立法手段,并不能解決問題,反倒削弱了法律的嚴肅性。更多人則表達了無奈,認為法律應該先強制單位執行帶薪休假制,落實了帶薪休假,子女才有空閑“常回家看看”。或者更理想的是,城市房價能夠降一點,讓子女有條件把父母接到一起生活。不過,武漢的一項隨機調查顯示,53%的受訪老人認為草案規定“子女常回家看看”“有必要或十分必要”。這個數字真的讓人感慨。
社會少一些“欠現象”,才會多一些和諧與溫暖。春節前夕,讓我們手按胸口,想一想,如何把欠下的薪與情好好還上?
(責任編輯: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