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碳經濟來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又多了一個支撐點
當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成為婦孺皆知的熱詞時,一種全新的經濟――負碳經濟正在向我們走來。
所謂負碳經濟,就是一種以吸收轉化二氧化碳為主要形態的經濟模式。如果說,低碳經濟、零碳經濟是一個量變的過程,那么,負碳經濟就是一種質變的過程。低碳經濟就好比垃圾的減量,而負碳經濟就是垃圾的回收再利用。
對碳,要辯證地看。一方面,碳元素意義重大:它締造了生命,它是煤、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當然也是人類須臾不可離開的糧食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二氧化碳又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會造成溫室效應。數據顯示,工業革命近300年來,由于煤等傳統能源的大量使用,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了30%以上。即使人類從今天起不再排放任何二氧化碳,地球也需要40年時間將空氣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吸收轉化完畢。
更重要的是:碳元素還能把糧食、能源和氣候等熱點問題緊緊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大的循環鏈。而這一點,恰恰就是負碳經濟的依據。
負碳經濟來了,我國已開始廣泛的實踐。在我國,負碳經濟主要表現形式是能源農業。如今,許多地方已經開展了積極的摸索。云南農民在當地龍頭企業的帶領下,用高科技手段在干熱河谷地區種植小桐子,用來榨取生物柴油,既滿足市場對能源的需求,又帶動農民增收。在云南楚雄、臨滄、曲靖、文山等地完成種植30萬畝,為地方增加了數十萬畝林地,按照3噸種子生產1噸油來計算,每噸油的種子原料成本約4500元,如果算上可作為活性炭原料的種殼和餅粕的利用價值,可以將每噸生物柴油的成本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價位,能被市場普遍接受。
負碳經濟來了,有科技攻關作為支撐。據悉,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經過科技攻關,已經掌握了將菜油加工轉化為生物柴油的技術,據專家估算,如果將南方的4億畝冬閑田種上油菜,然后轉化為生物柴油,即可相當于再造一個永不枯竭的“綠色大慶”。
能源農業至少可以實現三全其美:一是大量消除轉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是產出國家急需的綠色能源;三是迅速增加農民收入。然而,目前在許多地方,能源農業卻叫好不叫座。一是把生物柴油與糧食和食用油對立起來;二是生物柴油銷售政策和渠道有待完善;三是生物柴油的生產和加工產業體系尚未形成;四是生物柴油的研發力量分散,未能形成合力。
負碳經濟來了,需要政策扶持。能源農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大技術,應上升為國家戰略;要組織科學家從資源收集、品種培育、科學種植、深加工等各個領域開展聯合攻關,同時鼓勵地方政府和農民積極發展能源農業。負碳經濟來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又多了一個支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