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自2月9日起上調,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上調0.25個百分點。
節后上班前一天,央行就宣布加息,不啻是給民眾送來了一個“紅包”。不過,即便是連續三次上調利率,銀行利率仍然無法跑贏通脹預期。據報道,此次利率調整后,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將提升至3%,但坊間普遍預計將于近日公布的1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會超過5%的高點,且CPI高昂的勢頭難以改觀,果真如此,加息帶來的“紅包”分量恐怕也會大大縮水。那么,能否考慮向人們發放另一種形式的“紅包”?
在CPI將利率遠遠甩在后面的今天,民眾的財產不斷縮水,許多人甚至可能再次返貧。而財政收入的高速增長,為給全民發放“紅包”提供了經濟基礎。數據顯示,從2002年至2009年,國家財政收入增長了3.5倍,GDP增長了2.78倍;但與此同時,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僅增長2.08倍,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長2.23倍。
財政收入高速增長如果不回饋于民,就可能滋生大量的腐敗和浪費行為,并且,國家財政收入部分來自于國企利潤,有數據顯示,僅僅在2010年,國企就實現利潤1.98萬億,即便只收取5%,絕對數量仍然可觀。國企的土地和資產是全民的,其贏利的很大一部分靠壟斷獲得,所以,其利潤理應向公民分紅,從而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國企利潤自肥。
發放“紅包”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刺激經濟。在通脹壓力加劇的當下,重提政府向民眾發放“紅包”更具意義,因為這將不僅有助于緩和民眾生活危機,更有助于加快政府財政向公共財政的轉變,加快國企向全民負責的轉變,加快政府向“福利型政府”轉變,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