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京華時報》報道,農民工返城高峰未到,深圳部分企業搶先在正月初五催動了“招工潮”。可惜,一天下來,并沒有什么收獲。某企業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說:“以前兩三天就能招到200人,現在兩個月都不一定能招到200人,只好提前擺臺招聘,能碰上一個是一個。”
也許,僅憑對招聘市場的一日掃描和對兩三個招聘點的觀察,并不能斷言“招工難”或者“用工荒”的出現。假以時日,等到這個年完全過去,或許也還會出現企業門前人頭攢動的局面。然而,一個不容否定的事實是,盡管農民工的工作環境依然還很艱苦、工作待遇還很低廉,但他們對企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2010年春節之后,珠三角、長三角等地的“用工荒”一度非常突出,并逐漸波及各內陸省份。2月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一項調查顯示,被調查企業中有70%預期當年招工“有困難”或“有一定困難”。也許當下的“招工難”與春節還沒有完全過去、許多農民工還沒有出門有一定關系,可更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現在的農民工敢于賴在家里而不急于出門找工作?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可能與經濟大形勢的利好有關,可能與企業用工量的增加有關,也可能與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自主創業有關,與新生代農民工的思維與價值觀的變化有關,然而歸結到一點,其實就是經濟社會的發展,正在慢慢地、微妙地改變著就業市場的用工形勢―――農民工們在選擇企業方面的主動性正在增加。
一定意義上來說,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結果。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區間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小,農民工的工資待遇越來越接近,傳統意義上的較發達地區的優勢正在慢慢失去。而另一方面,這些地區的消費過高、生活成本過大等弊端卻日益顯現。農民工們“用腳投票”,向工資待遇低、工作環境差的企業說“不”,主動離開那些曾經的用工熱點地區而選擇到其他城市尋找更好的發展也就很自然了。
所以,盡管當下的“招工難”是一個春節后的特定現象,但它又決不應該僅僅歸結為春節現象,它傳遞出的更是一個用工形勢發展變化的信號。而從企業和地區角度而言,要正確應對這種變化、保持穩定持續的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民工的工資報酬、改善工作環境以及加強勞動權利保障等等,無疑是必須的選擇。在此基礎上,更多在各項政策制度的制定上考慮到這個群體的利益,讓他們慢慢增加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