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內閣府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年日本實際GDP增長3.9%,名義GDP增長1.8%。按可比價格計算,2010年日本名義GDP為5.4742萬億美元,在美國、中國之后排名世界第三。這也是1968年以來,日本經濟首次退居世界第三。(新華網12月14日)
“中國經濟超日本”,這一消息立刻飛遍各大媒體。雖然GDP總量并不一定意味著人們的富足和健康,也不能體現人民的幸福感。但是,就國家綜合競爭力而言,GDP總量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對此,瑞信銀行的分析師認為,“這具有新聞價值,但沒有經濟價值。”此話有深意,“中國經濟超日本”,不僅意味著中國的崛起,更意味著即將面臨的各種壓力。
看看曾經的日本,日本GDP總量超過蘇聯,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在“世界第二”的帽子下,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經濟一片繁榮。1980年代,日本制造的汽車和電器在全世界通行無阻;日本的地價和房價持續追高;日本成為美國國債最大持有國;“買下美國”之聲此起彼伏;盛田昭夫的《日本可以說不》……。與此同時,日本也面臨著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巨大壓力。
1985年,在美國等國的壓力下,日本簽訂《廣場協議》。從此,日元開始大幅升值,日本經濟出現不景氣。為了減輕日元升值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流動性的增加以及日元越來越“值錢”的信心膨脹,很快在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中體現出來,日本經濟被拖入了一個越來越大的泡沫之中。在差不多一代人的時間里,這個國家深陷于低增長和價格下跌即通貨緊縮的泥沼。在此過程中,這只昔日的經濟猛獸雄風不再,失去了在全球經濟中的傲人地位……”
今天的中國與當時的日本何其相似!可以預見的是,“中國經濟超日本”也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中國面臨的不僅僅是人民幣的升值,還將面臨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的壓力、碳排放的壓力等等。
中國與日本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相似點,就是“政府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政府主導型,會在一定時期得到超速發展,但也會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失去創新活力。比日本,我國經濟發展中“政府主導”的色彩更濃。日本的教訓告訴我們,政府主導是經濟趕超時代的產物,應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而及時改變。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