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1年會昨在京舉行 有專家在會上強調――
“未富先老”將成“十二五”重要挑戰
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1年年會于昨日下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
本屆年會題為為“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的幾個重大問題。在昨日的論壇中,關于中國宏觀經濟調控、中國人口老齡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成為與會專家聚焦的重要議題。論壇成員、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在昨日的演講中表示,中國人口變化的一個特點是“未富先老”,這將成為“十二五”最重要的挑戰。
中國老齡化比例高
2009年,中國的老齡化比例已達8.3%,顯著趕超世界平均水平7.5%。
“提及人口老齡化,我們過去更多的作為一般現象來看待,其實,其背后有更多的含義,特別是對經濟增長的含義。”蔡昉在昨日的論壇上表示,中國人口變化的最大特點是“未富先老”,2000年,中國65歲以上老人占人口結構比重為6.8%,與世界平均水平完全一樣,至2009年,中國的老齡化比例已達8.3%,顯著趕超世界平均水平7.5%。
他說,沒有辦法讓老齡化停下來或者退回去,也就是說,是發展階段造成了人口轉變階段及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而非某一項政策造成,所以調控政策無法解決這一問題?!案匾氖?,如果10年或20年后,我們的參照對象為高收入水平國家,和他們比我們并不老,甚至還相對年輕,最關鍵的是如何關閉未富先老的窗口?!?/p>
蔡昉說,“先老意味著要素發生變化,勞動力貴了而資本相對便宜了,也意味著我們喪失原來勞動密集比較優勢;而未富則是說,我們不會再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在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得到足夠顯著的比較優勢,因此,我們面臨著尷尬境地,這時比較優勢不顯著,我們需要進行選擇?!?/p>
城市化率低于工業化率
中國經濟5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成員樊綱表示:用各種方法推進農民工市民化,讓農民在城里待下來,這是“十二五”規劃的一個重點。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經濟5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成員樊綱則表示,工業化進程根本核心是勞動力轉移,按目前分析數據,如果計算以農業收入為主要收入的勞動力,至少有30%~35%的勞動力是農民勞動力,盡管他們的收入目前仍在增長,但其收入也只是農民工的一半,照此不應出現民工荒及農民工工資上漲的情況。
“但現在,確實出現了勞動力工資上漲的情況,如何解釋這個悖論?”他說,此悖論反映了中國的一個特殊情況,也就是我們的城市化率大大低于工業化。工業化率步速快,但城市化率低,勞動力進城了,把老人孩子留在農村。他表示,用各種方法推進農民工市民化,讓農民在城里待下來,這是“十二五”規劃的一個重點。(記者趙琳琳、張瑩、柳建云)
分析物價上漲應考慮四因素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在昨日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1年年會上說,對于物價上漲,應從市場結構、國際傳播、成本推動及類金融化等四方面因素考慮。
李揚認為,其一是市場結構問題,一般是從宏觀角度去分析,但反過來也要找找宏觀經濟現象基礎,比如,這一年來的市場參與度如何?交易合約怎么設計的?程序怎么樣?對價格產生了什么影響。
此外,就是從國際傳播的因素來考慮。此前被強烈關注的石油漲價問題,實際上包含炒作因素。
最后是成本推動因素以及類金融化問題,比如,金融資本炒作,對物價產生的影響。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經濟5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成員樊綱則在會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中國貨幣確實面臨著流動性過剩的問題。
他認為流動性過剩有兩方面,一方面是2009年,為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結果造成貸款、M2增長過快,在情況變化后,一些過度發放的流動性需要回收,此外,是近兩年有些外資包括熱錢的流入,每個月每個季度都有外匯儲備的增加,這也意味著國內流動性的增長,因此,要適當對沖掉這些新增的流動性。(記者趙琳琳、張瑩、柳建云)
李稻葵:房產限購應淡化戶籍色彩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昨日表示,國內可能需要新形式的改革。對于改革在當前情勢下遇到的瓶頸,李稻葵表示理解,他說,改革不僅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調動部分基層。需要通過基層感受來設計新機制改革。
改革應從基層做起
李稻葵表示,改革很大程度上應從基層做起,學術界應從中國實際進行研究,并通過一系列安排過渡到合適的制度。
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則表示,“十二五”動力源于改革。他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十二五”的主要動力來自于體制改革。
戶籍制度存在灰色地帶
李稻葵表示,房地產限購應該從局部的資本管制這個角度來理解,而一個十分重要的隱患卻是戶籍制度存在灰色地帶,“北京市的房產限購政策一個重大缺陷就是把戶籍放在核心位置,而北京市的戶籍存在灰色市場和灰色價格是一個大家都清楚的事實?!?/p>
李稻葵表示,如此搞限購,就是把從前炒房的一部分利潤,轉移到倒買倒賣戶籍的人手里,這樣投資需求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他建議將限購作為過渡手段來堅持,但是由于戶籍制度的存在,因此具體政策還需進一步完善,“淡化戶籍的色彩,增加工作居住等一些實際標準,時間也不一定要很長,兩年應該夠了?!保ㄓ浾呲w琳琳、張瑩、柳建云)
龍永圖:應給予內外需求同等待遇
“我的觀點是不要把出口問題中的減少出口問題當成調結構、轉方式的主要目的,沒這個必要。”龍永圖在昨日舉行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1年年會上說道。
龍永圖表示,現在一談調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家就覺得像是拿自己開刀,減少投資,減少出口,增加內需,“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想刻意減少出口,這已經形成一種國際潮流了。不要形勢好的時候罵出口;形勢壞的時候,或者經濟出現困難的時候又向出口來要效益、要增長。市場丟了再要拿回來是很困難的?!?/p>
“以后能不能把‘三駕馬車’搞成兩駕,一個投資、一個需求。”龍永圖認為,在全球化發展越來越深入和關稅減少得差不多的情況下,應當將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分開,并給予兩種需求同等的國民待遇。
在他看來,出口多了,也就意味著我們海外投資增加了,“給予內需和出口機遇同等的國民待遇是拉動經濟的重要方式,搞清這個觀點對于改善中國的整體出口環境將有很大幫助?!?/p>
此外,龍還認為,在中國的農民問題和城鎮化問題沒有得到真正解決之前,中國的內需是一個幻想,還是得靠國際市場。(記者趙琳琳、張瑩、柳建云)
劉偉:面臨通脹和滯脹雙重壓力
在昨日舉行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1年年會上,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在發言時表示,宏觀調控和宏觀政策選擇以及完善宏觀政策的效果是“十二五”非常重要的問題。
通貨膨脹壓力大
劉偉表示,從2003至2008年,此次金融危機前,中國的宏觀經濟已面臨一些挑戰,宏觀經濟的失衡不是表現為過冷而是過熱,投資和消費方向不同,“投資領域過熱,而針對消費,當時提出的是產能過?!?。
劉偉說,2008年下半年來,進入反危機時代,擴張的政策力度非常強,財政政策也更為積極。目前的宏觀調控已處第五階段,回到了2003年至2007年的情況,“不敢緊縮,不敢擴張,原因不像2003年至2007年,是不同領域結構性的方向差距,這次面臨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帶有滯脹的威脅和經濟衰退威脅,有相當大通貨膨脹壓力。而這種兩難選擇是總量失衡問題,這也是‘十二五’宏觀政策的特殊性所在?!?/p>
他說,比如,此次金融危機后,歐美國家的貨幣市場上對貨幣的需求大,而供給不足,也就是流動性不足,這一問題需要政策解決,要求采取有利的辦法放松銀根。盡管,中國也采取了放松銀根等方法,但與歐美國家有很大差別,因為中國貨幣市場失衡總方向不是需求大于供給,而是貨幣供給大于需求。
擴大內需很重要
劉偉表示,現在強調宏觀政策的需求效應,擴大內需很重要,在中國要關注宏觀政策,包括貨幣政策的供給效應。
他表示,在度過了金融危機的沖擊后,“十二五”是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宏觀政策調整,除了強調短期總量均衡外,要關注供給方面的調整,強調效益的作用等。(記者趙琳琳、張瑩、柳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