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財政部日前出臺政策,2011年底之前國家級、省級美術館全部向公眾免費開放;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毫無疑問,這是一大善政。公共圖書館是文明國度、公民社會的最重要基石之一,正如有人說“公共圖書館是市民的第二起居室”。
但是,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只是開始,如何讓公共圖書館發揮作用,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個問題是目前公共圖書館尤其是區縣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及投入不足。我的家鄉是蜀南一個小縣,這里的公共圖書館每年投入資金只有幾千塊。更遺憾的是,還有很多區縣根本就沒有公共圖書館。據了解,在美國,每1萬人就擁有一家公共圖書館,約62%的美國公民擁有圖書館借書證,全美每年光顧公共圖書館的人次達10億。而在中國,每46萬人口才擁有一所公共圖書館;333個地級行政區劃中,有41個地市沒有圖書館;2859 個縣級行政區劃中,有445個縣沒有圖書館;2414個縣級圖書館中,不具備基本服務條件的有675個。不少縣級圖書館成了網吧、茶室,甚至只是堆放舊書的倉庫。
第二個問題是,即便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短期內也很難培養全民閱讀習慣。據調查,我國年人均閱讀量不足5本,而美國人是25本、日本人是40本、以色列人是64本。除了數字上的蒼白,閱讀質量也有待提升。國人閱讀最多的書籍是供消遣的穿越、玄幻、言情等小說,或披著勵志外衣的所謂的“成功學”。如果閱讀檔次不能升級,僅僅增加閱讀數量也無濟于事。你一年讀50本低俗讀物,你的品味還是原來的高度;你一年讀100本《我的成功可以復制》,你的素質也未必會真的提升。
此外,公共圖書館即使免費開放,如果不能改變現在一些公共圖書館的“高高在上”,社會大眾究竟能從中獲益幾許,仍是個問號。圖書館本應是貼近平民的,重流通與致用,但國內一些公立圖書館卻更接近藏書樓,只有少數人能夠進入,其功用更多是對書籍的保存。暨南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周繼武曾撰文抨擊這種現象:公立圖書館將國家藏書變成壟斷資源,將借閱演變成“租書”、“抵押”,限制或剝奪低收入者、低職位者、低學歷者、無職業者和外地人的閱覽權或外借權。現在雖有免費開放的政策,但圖書館在政策的推行中會不會“留一手”,仍然奇貨可賈,排斥流浪漢、農民工等基層群眾,仍是問號。
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作家博爾赫斯曾說:“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但愿上述問題最后都可被化解,人人愛讀書,人人有書讀。而我們的各級公共圖書館,也能真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中所說的,成為“各地通向知識之門,為個人和社會群體的終生學習、獨立決策和文化發展提供基本條件”,以推動國民智識的普遍進步為自身發展的動力。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