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番禺南浦島,因賣不出去而被菜農倒掉的葉菜在田頭路邊堆積如山。
記者田頭追蹤菜農生活狀態:
過去的一年,菜價有如過山車,高高低低,令人心憂:菜價走高時,市民感慨城市生活壓力大;菜價降低時,又影響農民增收。市民的心情在隨菜價起伏的時候,很少有人想到,種植這些蔬菜的菜農是怎樣的生活狀態。
近日,本報記者走訪城郊地區的田間地頭,了解到“看天吃飯”的菜農在面對季節更替、天氣變化、成本上升時是怎樣的力不從心。賣不出去的葉菜只能丟棄在地頭,而缺乏科學性的技術指導又讓他們不知不覺中陷入了菜品同質化的不良競爭。
新招應對:無奈攬近郊業主來摘菜
春節過后,住在番禺南浦島上的廣州碧桂園、麗江花園、海龍灣花園和南浦海濱花園的業主們發現了一種新的買菜方式到附近菜地里摘菜。
番禺南浦島上這幾十畝菜地,幾乎都被包括黃海軍在內的將近30戶江西老鄉承包了,每家每戶都在菜地邊搭建了一個簡易窩棚作為棲身之所。
昨日10時,家住廣州碧桂園的王杰女士正在地里摘菜,她告訴記者,一般兩三元就可以摘回一袋新鮮蔬菜,又便宜又新鮮。“這樣的業主有不少呢!不僅是南浦島上的廣州碧桂園、海龍灣、麗江花園,就連洛溪新城海棠居和裕景花園等住別墅的業主也被吸引過來了。”菜農黃海軍告訴記者。記者調查發現,這樣的現象也出現在白云、增城和花都的近郊菜田里。
“菜地里一下雨就一地爛泥,邀請穿著皮鞋的業主前來摘菜實在無奈。”黃海軍很感慨,“如果蔬菜能夠順利賣出去,業主想來摘菜都沒貨。”
記者了解到,春節期間,廣州天氣不錯,本地水葉菜大量上市,價格賤到賣不出去,十幾個小時的勞動往往白費,不少菜農情愿讓長相不好的蔬菜爛在菜地,也不愿意采摘了。
“我們每天工作15個小時算是正常的了,如果遇到雨水天氣,每天能有6個小時睡覺都很不錯。”黃海軍向記者描述他們每日的辛勞。
菜品同質:拉出去300斤拉回160斤
日前,記者在東鄉村這片菜地里采訪時,汪三英跟愛人剛剛從批發市場回來,這天拉出去的300斤水葉菜中,有160斤又拉回家里了。記者看見,果然菜筐里還有三大筐蔬菜躺在那里,分別是生菜、小白菜、甜麥菜等幾個品種。“除了自己吃一點點,大部分都得倒掉。”
“現在菜多價低,這幾天每天拉幾百斤菜出門,能有50元收入就不錯了。”汪三英告訴記者。離其不遠處的另一個老鄉,正把菜田里長得老大的生菜連根鏟掉,倒在路邊。
“為什么不把蔬菜多拉到幾個市場賣,多一些銷路?”汪三英一臉苦笑,“離南浦島最近的批發市場在大石,但是那里僅僅是一個臨時市場,每次進場的時候,每筐蔬菜得交1元的進場費,而每天7點半,不管你賣沒賣完,市場管理人員都要趕人走。”已在南浦島種了10多年菜的黃海軍就醒目得多,他把蔬菜拉到海珠區泰沙路的批發市場賣。不過由于禁摩,為了不讓交警發現,7點半的時候也必須撤離。
記者發現,菜農無處賣菜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記者了解到,萬畝果園旁邊的市場升級改造后,萬畝果園旁的196戶種植戶大多遠走佛山三水租地。
那些賣不出去的蔬菜,面臨的結局只有倒掉。在東鄉村菜地,很多田埂上、溝渠旁,都有菜農倒下去的蔬菜,仔細看看就知道,這些蔬菜并非黃葉菜或者菜頭菜腳,大部分是賣不出去倒掉的。
記者查看了東鄉村近30戶菜農種植的蔬菜,品種同質化相當嚴重。“不是我們不想差異化種植,是我們除了種植這些傳統的蔬菜外,其他品種不會種了。” 黃海軍說,“我們也想搞個大棚種植其他品種,但是沒人指點,怕辦砸了,所以不敢動。希望有關部門能下到田里,給菜農提供指引。”
看天吃飯:天災難翻身自保能力差
前期投入較大、合同又未到期,這些成為東鄉村菜農留下來的主要原因。黃海軍說,以前東鄉村周邊一共有200多戶老鄉租地,如今只剩不到30戶。很多老鄉已轉移到安徽、湖南租地種菜。黃海軍說,在這里種菜十多年,明顯感覺到生活成本10年內翻了一番。2000年的失火,番禺的地租才1200~1300元/畝,現在是2200~2500元/畝;肥料也從2000年的80~100元/百斤上漲至如今的160元/百斤。
“在安徽,地租便宜不說,種地還有補貼。”曾喜根說,聽一些去安徽租地的老鄉說,那里扶持菜農,當地政府還有補貼發放到具體的種植戶手中,而在這里,國家給菜地的補貼是直接發到土地的出租方,而不是土地的承租方。
種菜沒錢賺,加上菜農又無力無法購買各種保險,讓他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特別差。黃海軍說,遇到臺風、凍害、大雨成災的時候,就是菜價高企的時候,但是此時也是菜農低產的時候,所以他們這些散戶實在很難賺錢。更令人擔心的是,一旦這些災害發生在他們身上,要想翻身就很難。
菜價如坐過山車
干了一年賠兩千
去年7月,看見菜價高飛,曾喜根把小孩放在江西老家,兩公婆揣著兩萬元,以每畝租金超過2200元的價格租了東鄉村4畝地,租期5年。搭建小屋,整理菜地、施肥種植,沒日沒夜地干。然而過年之后扳指一算,當初的2萬元如今只剩下1.8萬元干了半年,剔除兩口子吃喝后,連本都沒收回。“菜價高時尚且如此,菜價低的時候就更沒有盼頭了。” 曾喜根甚至有點后悔來賣菜了。
透視菜農生活
利潤集中流通環節 菜農收獲甚微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三農與城鎮化研究所所長胡靖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民豐產不豐收的現象持續了多年,蔬菜季節性生產的問題則呈現“供過于求”的假象。由于大部分賣菜的利潤集中在流通、儲備、批發、物流領域,城市菜價雖然不斷上漲,菜農卻獲益甚微。
“對比中西方農民的生產方式會發現,除了政府必要的農業補貼以外。關鍵是讓農民參與到流通環節中,讓農民從生產型農民向經營型農民轉變,比如建立批發市場、冷庫、倉庫等,讓農民的收入來源將從狹隘的生產領域擴大到整個產業鏈,逐步獲得市場"定價權"”。
“讓蔬菜平均上市,使價格在豐收期和稀缺期能夠平穩過渡。” 胡靖說:“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政府可以鼓勵扶持農業行業協會發揮其作用,通過行業協會提高農民在價格博弈中討價還價的能力;政府也可以通過與行業協會、合作社的對話獲得"菜籃子"方面的真實信息,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去解決實際問題。”
在可預見的未來,本地農民將土地出租給外來工,自己從事收益更高的行業已成趨勢。保護菜農利益也是保護市民利益。怎樣留下這些外來工,服務于市民的“菜籃子”?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