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保障30人論壇2011年年會”上,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副司長劉喜堂表示,目前很多救助對象針對的都是低保對象,因為“找不到誰是窮人”,缺乏有效的“窮人認定機制”。
雖然貧困人口已經減少了很多,但是在中國要找到窮人還是很容易的。十二五期間,貧困線的標準將提高到人均純收入1500元,專家預計,貧困線標準上調后,全國貧困人口總數將大增,再回到9000多萬甚至上億都有可能。
對于這些窮人來說,我們用以標示的主要手段就是一個低保身份。對窮人來說享受救助的渠道也是主要來自于低保補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窮人都有低保資格,所以劉副司長說一部分人重復享有救助,一部分人則什么也享受不到。除了低保戶以外,就真的找不到窮人了嗎,找不到,只能說我們的一些政府部門視力實在太差。在大街上流浪乞討的算不算窮人?可是政府的救助站看不到。那些只能住在棚戶區的算不算窮人?但是政府只負責拆不負責安置。明明看到窮人了,仍然熟視無睹,眼中有心里無,所以會發出窮人難找的浩嘆了。
這一點上,我們真該學學美國救濟窮人的做法。 美國窮人獲得的社會福利品種齊全,名目繁多。美國政府對美國窮人實行的福利制度包括食品券、公共住房、醫療補助等。僅就食品援助一項,其援助計劃規模之龐大就令人咋舌,共包括食品券計劃、婦女和嬰幼兒營養專項補充計劃、全國學校午餐計劃、學校早餐計劃、暑假食品服務計劃、無家可歸兒童營養計劃等15個計劃。數據顯示,美國2006年財政預算中,僅食品券計劃的預算就高達500億美元。以我們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要達到這種福利還是力有未逮,但是這種思路值得借鑒。從何處去找窮人,要從導致窮人變窮的各個環節去找。看不起病、上不起學、打不起官司、買不起房的種種窮困之處,都有相應的救助計劃和措施了嗎?當你有了諸如“無家可歸兒童營養計劃”這么細致的扶貧項目時,自然為需要幫助的人們撐起了一把把保障之傘。窮人們自動會到這傘下來避雨。
政府應當有尋找窮人的勇氣和擔當。只要心不盲,目就不會盲。既能鳥瞰,又能洞幽,真正的窮人自然呼之欲出。反之,心盲了,就會得老花眼、青光眼,不但找不到窮人,還會錯把富人當窮人,富人騙吃低保、開豪車的住保障房諸如此類的新聞還少嗎?
(責任編輯:張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