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股指期貨帶來的沖擊,或許沒有人會再次想起改變T+1。不過,股指期貨掛牌以來暴露的兩市制度缺陷,或成為T+1退出A股舞臺的最終契機。
闖關T+0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掛牌股票僅有8只股票,交易制度實施1%漲跌停板,也是從這個時候起,股指從96.05點開始,歷時2年半的持續上揚。
到1991年7月份,上海市場發展到每天以0.5%的漲停板單邊上,由于普遍惜售,成交量劇減,像鳳凰化工一周成交從6280股縮小到55股。
而打破這種局面的,是尉文淵。
1992年3月,當時的上交所總經理尉文淵,越過主管單位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直接向市委領導申請全面放開上海市場的股價,讓市場自己說話。
“放開股價的意義在于尊重市場,充分利用市場規律調節市場。現在看起來是個很淺顯的道理,但當時做這件事卻很不容易。我花了很長時間做有關部門的工作,但阻力很大。最后迫不得已,我自主做了全面放開股價的決定,經過幾個步驟,到1992年5月21日實現全部放開。”尉文淵曾如此回憶。
1992年5月21日是極其普通的一天,但卻注定會成為中國股市不同尋常的一天。
這一天,上海證券交易所放開了僅有的15只上市股票的價格限制,并實行“T+0”交易規則,引發股市暴漲。當天,上證綜合指數收盤于1266點,一天之內上漲105%,成交量達到創紀錄的36000萬元。隨后幾天,上海股市繼續保持慣性上漲,直到5月26日上證指數達到1429點開始回落為止。
從這一天開始,中國改革開放中最大的一架財富機器才開始加速。可以衡量這種發展速度的一個數據是,1992年底中國證券市場上的上市股票從一年前的14家增加到71家。而最能描述當時股市對中國社會所產生的刺激程度的,莫過于當年發生在深圳街頭的“8?10”事件,此后深滬股市首次大跌。
但“T+0”交易制度和不設漲跌幅限制使市場投機炒作氣氛濃厚,為了方便交易,上證所開辟文化廣場“集市”以利于散戶進出。因此,快速下跌之后,A股神奇的迎來了快速回升。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從1992年11月17日的386點開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點,3個月時間里大盤漲幅高達303%,將跌幅悉數收回。
1993年11月,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取消“T+1”,實施“T+0”交易制度。經過一年的磨煉,這時的投資者對于深市實施“T+0”制度較為冷靜,暴漲暴跌局面并沒有出現。
T+1下的尾市半小時法則
在歷史上,1992年到1994年,這段時間是股指震蕩波幅最劇烈的時期,上證指數波幅為378%。深圳指數在實施“T+0”制度期間波動幅度也達到162%。基于保證股票市場的穩定,防止過度投機的考慮,自1995年1月1日起,滬深兩市的A股和基金交易又由“T+0”回轉交易方式改回了“T+1”交收制度,并從那時一直沿用至今。2001年12月,滬深兩市B股也從“T+0”調整為“T+1”。
自此,一切便都又變得不同。在T+1交易制度下,投資者一旦買錯,就沒有糾錯的機會,因此,“尾市半小時法則”已經成為大多數職業投資者的操作鐵律,即T日買進操作全部在2點半之后進行。
然而,漲停板和T+1制度并沒有能減少投機,多年來的實例也表明,證券市場司空見慣的控盤莊股、股價風險、上市公司造假等弊端,與交易制度設定為“T+0”或“T+1”并無關聯。相反,由于市場主力可以在T日放心拉抬個股價格,而不必擔心當日獲利盤的回吐壓力,T+1在一定程度上被主力利用為投機的工具。無論2007年“2?.27”單日暴跌半數個股跌停,還是1996年12月大盤連續三個跌停,都堪稱在牛市大資金用跌停板與T+1洗盤的經典,而6124-1664單邊下跌則是股災中用跌停板與T+1恐嚇屠殺多頭的杰作。
T+1因此成為單邊市這一制度缺陷的組成部分,而T+0、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則常被并列為完善資本市場、糾正單邊市的手段。甚至于其后的每一次熊市,T+0都會被當作活躍市場的救市政策,而被反復傳聞即將實施。
在T+0制度下,交易量的增長將拉動傭金收入水漲船高,券商也因此成為T+0制度的積極推動者。2004年10月26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召集國泰君安、申銀萬國等16家券商座談,討論三個方案的可行性:其一,是恢復交易所T+0交易制度;其二,允許券商開展融資融券業務;其三,確立做市商制度。但是,最后只有第一個議題得到了券商的一致通過。
2005年股改啟動后,權證交易實行T+0制度。這一應用具有明顯的試點性質,一度被市場預期將推廣到整個A股交易。但其后權證市場的瘋狂表現引來爭議,也使管理層在考慮引入T+0制度時格外慎重。
被遺忘的T+0
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使改變單邊市成為市場迫切關注的政策動向。
2008年10月7日,在國務院有關負責人緊急召集“一行三會”及財政部主要負責人討論資本市場局勢的會議上,實行T+0再次被當做穩定資本市場的措施。但T+1的制度一直沒有被改變。
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貨正式掛牌后,盡管實施了T+0交易,但A股市場T+1制度仍未改變。而這并未引起市場的關注和重視。其后的一個月,A股的單邊大幅下挫,人們開始重新意識到兩市之間的制度差異帶來的不公平:A股T+1與股指期貨T+0的制度漏洞,使得機構和股指期貨投資者可以針對股票市場的標的物嚴重做空,而在股票市場的投資者眼睜睜地看著別人瘋狂打壓,無法出貨而出現嚴重虧損,或者只能被動減倉而為人作嫁。更有消息指,公募基金經理利用基金做空A股而個人在股指期貨上牟取暴利。
于是,單邊市在改變的同時,又制造出一個有著交易制度缺陷的雙邊市,而其后果更為嚴重和突出。有業內人士甚至直言:沒有A股T+0配合下的“股指期貨是中國式賭場的又一大‘創舉’”。
“如果A股交易制度同樣采取T+0的方式,能夠使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更加配套,更加完善對沖機制”。這成了市場越來越一致的愿望。或許這一次,因著股指期貨的沖擊,T+0可以重返A股舞臺。
(來源: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 編輯: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