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首家“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在浦東臨港新城揭牌,上海由此正式成為國家“科技興海”試點城市。“海洋產業真正起步于‘十二五’期間。在未來20多年時間里,這一新興產業對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此前,已有山東、浙江與廣東在這一領域先行一步。
其實,海洋產業的發展,不僅體現為藍色經濟帶的不斷拓展,還體現為海洋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不過,專家認為,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海洋科技的研發水平。
“藍色經濟帶”成形
海洋經濟已成為中國東部沿海省市競相爭奪的新經濟“制高點”。今年1月4日,國務院率先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中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
隨后,在今年的3月1日,國務院又批復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 4個月后,舟山群島新區成為國務院批準的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戰略層面的新區。
7月,廣東也緊隨其后,《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獲得正式批準。此外,從遼寧沿海經濟帶規劃的批復,到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批復建設,從南到北,已經形成了11個沿海經濟區發展規劃。至此,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帶狀和點狀空間布局基本成形。
“這表明了國家相關部門和有關省市對海洋經濟的重視。” 華東師范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海洋經濟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不可忽視且潛力巨大的重要經濟增長點,并將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又一個保障。”據介紹,目前東部沿海地區陸域開發遇到瓶頸,海洋開發,尤其是深海開發,已成為東部地區利于區域優勢,將其轉化為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隨著上述布局的不斷展開,我們海洋經濟的發展也進入快車道。據國土資源部10月19日發布《2010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2010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38439億元,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7%。而據近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1)》進一步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初步形成海洋新興產業體系,支撐引領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整體年均增速將不低于20%,到“十二五”末產業增加值實現翻兩番。
駛向“經濟深海”
“上海這次提出‘科教興海’,抓住了海洋產業發展的關鍵點。”郁鴻勝指出,海洋產業要獲得新發展,海洋科技將成為新的增長引擎。“我們之前在陸域開發,可以依賴人力優勢;近海的發展,其他因素也能發揮一定作用。但如果要拓展至深海,則必須重視海洋科技在這一藍色產業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
據徐長樂介紹,臨港“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前身為上海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在此基礎上,上海形成了基本以船舶制造、交通運輸和濱海旅游為主導的海洋經濟。“這是過去上海的三大傳統海洋產業,大概占全市海洋產業的80%以上。”他認為,雖然這一些產業基本也以服務業為主,但在海洋產業總體格局上來講,科技含量仍然不高。
“不過,從目前的發展來看,上海已經逐步降低了以上產業的占比。”徐長樂介紹說,雖然近年來,上海已將船舶制造業的冠軍寶座讓給江蘇,但船舶制造的技術含量卻在不斷上升。“以上海洋經濟三大傳統支柱產業,將在上海‘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的支持下,獲得技術升級與結構優化”。
更重要的是,科技水平的提高,還能培育新的海洋經濟。上述《中國海洋發展報告》也指出,“十二五”期間將圍繞海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需求,實現海洋高技術研究開發和產業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和重點突破,形成領域比較完整、布局科學合理的國家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體系,并且在重點領域和地區形成若干新的經濟增長點。“‘十二五’九大新興產業中,上海在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領域具有較大科技優勢。”據徐長樂介紹,新的海洋經濟產業還包括海洋醫藥及生物制品、海洋健康養殖、海上風電制造、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和深海礦產資源開發等。
諸多隱憂顯現
不過,隨著東部沿海藍色經濟的“躁動”,不少問題也逐漸暴露。
“海洋經濟必須注重開發與保護并重。”郁鴻勝認為,海洋污染讓歐美不少國家吃盡苦頭,中國發展海洋經濟不能一味開發,重走他國的老路。
不少專家也頻頻質疑目前出臺的海洋經濟項目存在粗放式增長特征突出,海洋產業同構、布局趨同和低質化等問題。“這便要求幾大區域施行聯動合作。以長三角為例,蘇浙滬海洋經濟的開發可以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相配合。”徐長樂透露,上海謀劃和舟山合作成立“特別合作區”,“這是兩大國家級戰略區域的強強合作,共榮共進,是比較積極的態度”。
產業結構雷同也有科技含量不高的因素在里面。“上海海洋產業還存在著科研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等問題。”徐長樂介紹,“比如海洋科技人才,上海相對數量較多,但事實上,海洋專業人才占全市科技人才比例遠低于大連、青島等市;此外,上海海洋科技人才學歷較低,以本專科為主,缺乏高精尖領域的積累。”受此影響,大量項目資金投入后,轉化的產值卻不盡如人意。“比如海洋制藥產業,遠遠落后于全國水平,然而相關的生物制藥,上海卻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他表示,這說明上海需要加強相關人才儲備及結構調整。
事實上,人才問題并非只有上海才有。以上面提及的青島為例,據報道,青島的一萬多名海洋科技工作者,其中大多數是從事國家公益性的海洋調查研究,真正投身海洋產業的比例并不大。而在國內現存的海洋人才中,從事基礎性研究和研究海洋生物的人約占80%,從事工程技術研究的數量相對較少,宏觀海洋經濟戰略研究的人則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