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彭博提供的最新數據,截至2011年底,在全球市值十大銀行榜上,中資銀行已有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以及中國銀行4家位列其中;而全球市值十強公司榜中,亦有工行的身影。
展望未來,在全球經濟金融重構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和中資銀行惟有適應中國經濟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大勢,不斷加快自身轉型和改革創新步伐,方能續寫下一個五年新的輝煌。
對于國際銀行業而言,剛剛過去的2011年是動蕩的一年,國際金融危機余波未平,歐洲債務危機陰云又起。去年年底,標準普爾公布了新準則下全球最大37家銀行的復評結果,歐美各大銀行無一例外遭遇評級下調。但放眼中國銀行業,則是風景這邊獨好,中行、建行、交行等多家銀行評級上調。中外銀行在資本市場的不同境遇也同樣映襯出中資銀行的不俗表現。根據彭博提供的最新數據,截至2011年底,在全球市值十大銀行榜上,中資銀行已有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以及中國銀行4家位列其中;而全球市值十強公司榜中,亦有工行的身影(另一家中國公司為中國石油)。
新興力量的崛起
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小日益成為衡量一個企業的國際形象、社會聲譽乃至品牌價值的重要指標。回顧過去幾年的國際銀行業以及上市公司市值排名,不難發現,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力量正在崛起。
公司排名方面,2006年,全球十強主要分布在美國、日本等國家,2010年,巴西、荷蘭、澳大利亞及中國的企業已赫然在列;在次貸危機爆發后的2009年和2010年,美國企業的上榜數量由2006年的5家分別降至4家和3家。在近兩年,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企業更是實力明顯增強:2006年,全球十強中有3家企業來自新興經濟體,2010年則有6家新興市場經濟體企業上榜,其中4家是中國企業。
銀行排名方面,從2006年至今,來自發達國家的銀行從6家降為5家,其中美國的銀行從2006年的4家減少為2011年的3家,歐洲銀行從兩家降至1家,日本的銀行則從榜單上消失;與此同時,來自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銀行則從2006年的兩家增至6家,中國的銀行表現更是可圈可點,從3家增至4家。其中,工行的市值排名由上市之初的第5名不斷攀升,在相繼超越JP摩根、匯豐和美國銀行之后,于2007年7月25日超越花旗成為全球市值最大銀行,并將“世界市值第一銀行”的位置保持至今。截至2011年末,該行已經領先市值第4名的匯豐銀行919億美元。
排名變化的背后
排名波動僅是表象,從內在看,兩張榜單變化呈現出的一系列重要特征與近六年來全球經濟、金融以及產業的宏觀趨勢高度相關。
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市值排名的變化呈現出區域分布多樣化的核心特征,尤其是2008年“百年一遇”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更在相當程度上加快了全球經濟多元化的勢頭,更多的國家有能力競爭前十的寶座。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和預測,5年間,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全球占比將從2006年末的73.97%降至2011年末的64.15%,上榜企業因此減少,一些歐洲和日本的企業更是徹底從榜單上消失;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在全球十強榜單中的表現與新興市場經濟的崛起高度相關――五年間,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占比從26.03%升至2011年末的35.85%。
這位專家表示,除了全球經濟多元化的趨勢外,企業十強的排名還明確地展現了科技創新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全球企業十強中有4家是以“創新”著稱的美國高科技企業。此外,金融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重要作用正在進一步彰顯:首先,伴隨著金融綜合化的不斷發展,金融行業的資金融通功能大幅增強;其次,伴隨著金融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新興市場金融條件的大幅改善促進新興市場經濟的潛在增長水平不斷上升,進而導致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鯰魚效應不斷增強。雖然2008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及其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減緩了全球金融行業的發展速度,但金融企業依舊在全球十強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這位專家還提出了一個值得高度注意的現象,即美國力量的強勢反彈。盡管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遭遇重創,但隨著2009年美國經濟逐步進入曲折復蘇軌道,特別是在近來歐洲債務危機不斷惡化、新興市場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的背景下,美國經濟以及美元的避風港效應不斷顯現,這直接體現在2011年全球企業十強中,美國企業的數量已然上升到7家。這在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在全球經濟重構的大圖景下,美國依靠不斷創新的高科技企業和資源性企業,試圖重新占領全球經濟新版圖的制高點。
決定未來的變量
這位專家告訴記者,客觀地看,除了外部宏觀環境,能夠連續出現在十強榜單中的一個決定性變量,在于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尤其是創新的能力。埃克森美孚、微軟及IBM等成功企業5年間的持續成長與其堅持的“創新發展”之路密不可分。具體看,“創新發展”包括綜合經營與全球化發展、成功的并購與重組、高效的管理機制、成熟的企業文化、人才的培養與選拔以及技術的研發與創新等六個主要方面的內涵。
工行連續5年坐穩“全球市值第一銀行”的位置,從工行的發展道路來看,創新和因時因勢而變的特色也體現得十分明顯。據一位工行人士介紹,該行多年來始終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靈活務實地應對復雜的環境變化,堅定不移地推進全行的經營轉型,經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條業務發展與資本支撐相協調、風險與收益相平衡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面對近年來極為嚴峻復雜的經營環境,該行更是加快改革創新,抓住了危中之機,實現了新的飛躍。尤其是在應對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考”中,工行脫穎而出,成長為全球盈利、市值、存款和品牌價值第一的銀行。
事實上,工行的穩步發展是中國銀行業近5年來穩健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國的銀行業以其穩健的經營結構和較低的杠桿比例,不僅經受住了金融危機的考驗,并繼續保持了平穩增長的勢頭,在國際銀行同業中獨樹一幟。2008年到2010年三年間,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增長了0.79倍,至95.3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速為21.52%;三年間稅后利潤增長了1.01倍,至8991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速高達26.26%。中國銀行業穩健發展的模式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其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五年輝煌已成歷史。這位專家表示,展望未來,在全球經濟金融重構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和中資銀行惟有適應中國經濟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大勢,不斷加快自身轉型和改革創新步伐,方能續寫下一個五年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