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樣的“尷尬”風景在南昌街頭并不少見。
南昌的天氣陰雨連綿,2月以來,太陽只是偶爾 “露臉”。而一有太陽,小區內的植物上、社區的文化廣場上、街邊的電線桿上經常被“披掛”上衣物、棉被。這些隨處晾曬的衣物成了城市一道“尷尬”風景。
“沒地方曬”成為市民共同苦惱
廣場東路社區毗鄰八一廣場,是南昌的中心地段。2月3日是一個大晴天,當天,記者在這里看到不僅社區文化廣場上曬滿了衣被,而且電線上都曬滿了被單、衣物,還有人索性在人行道上擺兩個凳子,把被子“披”在凳子上。
50多歲的周大姐告訴記者:“這里都是老房子,挨得又緊又密,曬東西很不方便,出太陽只能把衣服曬在巷子過道上‘汲取’一點陽光。”周大姐說,以前恒茂國際華城還沒建成時,家門口還能經常照到陽光,樓盤建成后,陽光就被擋住了。“要想多曬點太陽,就只能把衣被拿到廣場上的空地上曬,但那里地方也不大,一出太陽大家都要‘爭地盤’。”
不僅如此,即使住在恒茂國際華城的居民也有同樣的煩惱。2月3日,恒茂國際華城社區一些低矮植物上也被居民“蓋”上了被子。家住恒茂國際華城的萬女士就表示,雖然自家陽臺能曬得到太陽,但曬東西不方便。她說:“只能搭在陽臺圍欄上曬,自動晾衣架承受不了被子的重量。而且圍欄也不寬,曬不了幾床被子。”
“高科技”無法代替“陽光的味道”
隨著科技的發展,“沒地曬”的問題也有了對策。把洗過的衣物丟給烘干機,幾十分鐘過后,衣服就能烘干了。2月12日,記者在一家大型電器商場看到,專業烘干機要2000元左右一臺,附帶了烘干功能的洗衣機價格高達七八千元。某知名品牌導購告訴記者:“在冬季,烘干機暢銷,春節剛過,我們的烘干機都賣斷貨了,現在只能預訂。”
但大家覺得“高科技”并不能取代自然晾曬。家住中山橋附近的涂女士說:“我一般不用烘干機,一是效果不如自然曬干的,二是烘干機有時會把一些衣物烘變形。”另一位萬女士表示:“以前,鄰里經常拿被子曬在家門口或樓頂,晚上回家蓋著曬透了的被子,有種‘陽光的味道’,真是一種享受。現在住的環境是好了,但曬被子卻更不方便了。”
可否開辟專門的“晾曬區”
2月12日,南昌一城管執法人員向記者表示了他們的無奈。“一到出太陽,總是有很多居民在街道兩旁晾曬衣被,有的直接曬到了電線上。臨街晾曬衣物的行為影響市容市貌。我們每次勸說居民把衣物收進去,一些居民還反過來苦口婆心給我們‘做工作’。”
如何解決居民的這個難題?記者走訪南昌的一些小區和社區,相關人士都表示,這個問題目前似乎無解。廣場東路社區主任甘國光自2004年就在該社區工作。他告訴記者,廣場東路社區大多是老房子,整個社區有1700多戶居民,其中200多戶常年曬不到太陽。“我們的社區文化廣場不開展活動的時候,幾乎都給居民晾曬衣物用,但是廣場的面積小,滿足不了居民需求。”恒茂國際華城社區主任袁從紅也表示,大部分樓盤在建立之初就已經規劃好了每一塊地的用途,不可能挪出地方用來晾曬衣物。恒茂國際華城物業公司一工作人員同樣表示,小區里已沒有什么空地。他說:“要解決這個問題,除非在樓盤開建前就做規劃。”
據了解,因為城市空間壓縮,導致市民衣物“沒地方曬”的情況并非南昌特有,全國很多城市居民都面臨這個問題。北京一些小區為緩解這一問題,有的專門在小區內圈出一塊地方作為“晾曬區”,在“晾曬區”做上一些晾衣竿專門供居民晾曬。這對南昌而言,也許是一條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