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路上,倫敦仍要翻越三重困境,即現階段人民幣持有量不足,市場對人民幣接受度不高,以及操作層面尚未做好相應準備
春節(jié)期間,從上海到英國旅游的沈先生打算換一些英鎊帶在身上。沈先生在唐人街的一家掛著“亞洲旅行”招牌的兌換店里找到了最合適的匯率,他以11.20的匯率換到了一些現鈔。
在英國市場上,匯豐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郵局以及“歐元匯兌”(Eurochange)的柜臺都可以進行人民幣和英鎊的兌換,這比前兩年只能在一些銀行柜臺進行兌換便利很多。
不過,在外匯交易的電子盤上,除夕這天英鎊兌人民幣的匯率為9.82199,比前一交易日下降了0.22%。
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從去年10月中旬以來,英鎊兌人民幣的匯率就一直在10以下,但倫敦街頭兌換店里的匯率沒有低過11.10。
對小店鋪來說,零散的人民幣兌換確實有利可圖,但作為世界金融中心,倫敦金融城卻盯著一筆更加雄心勃勃的大生意:努力讓倫敦成為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這不僅關系到倫敦未來在金融領域的地位,也影響到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倫敦大計劃
英國政府為推動這筆大生意不遺余力。財政大臣喬治 奧斯本2012年1月中旬訪華期間重點推進了倫敦成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有關事宜。這是繼去年10月,中國副總理王岐山帶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部長訪問英國,中英雙方就倫敦作為人民幣交易中心的問題達成了協議后的另一個重要動作。
倫敦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要成為人民幣除香港外的另一個離岸交易中心。 2月7日閉幕的由倫敦金融城主辦的2012“金融城之周”,特設一個分會場,專門討論“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fā)展”。
原金融城市長、英中貿易協會主席白樂威先生在主持討論時稱,倫敦金融城希望能夠和香港、新加坡一起,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所在地。
隨著金融危機以來的一輪輪量化寬松,金融城的投資者吃盡了美元的苦頭,因此希望減輕對美元的依賴。而歐債危機使歐元持續(xù)低迷,市場需要另一種貨幣發(fā)揮補充作用。在此背景下,英國積極推進倫敦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正是迫切所在。
倫敦的高度開放,以及對投資完善的保護,是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交易中心的優(yōu)勢所在。渣打全球總裁冼伯德認為,開放性是倫敦長期作為金融中心的眾多特質之一。倫敦每天的外匯交易量占全球的35.8%,這個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市場無疑可為人民幣國際化搭建良好的平臺。這一切看上去是一個雙贏局面。英國政府建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更多出于戰(zhàn)略考慮――吸引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貨幣在此交易,可維持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優(yōu)勢地位,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同時,人民幣離岸交易也可借助倫敦在外匯交易的傳統優(yōu)勢地位迅速打開局面。這里高度開放的資本市場、遍地林立的金融機構、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成熟的金融服務業(yè),都是香港或新加坡等地難以比擬的。 事實上在1月16日在港訪問期間,財政大臣喬治 奧斯本與香港金管局簽署了一項協議,宣布成立一個合作小組,以幫助倫敦金融城發(fā)展為新的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
合作小組成員將包括來自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和巴克萊銀行等機構在香港和倫敦的代表,并可視情況邀請其他合適的機構派代表參與討論。合作小組將每年舉行兩次會議,首次會議計劃于2012年5月在香港舉行。
三重困難
雖然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和倫敦金融城以及匯豐、渣打這些銀行業(yè)巨頭都為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描繪出了良好的愿景,但實現這一目標仍面臨著至少三重困難,而且其中有些問題并非在短期內能夠解決。
倫敦要翻越的第一重困難是現階段人民幣持有量不足。
受限于英國反洗錢法,人民幣業(yè)務的規(guī)模始終不大。除非中英雙方達成貨幣互換協議,或者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否則近期不會有大量人民幣流入英國。貨幣存量小,流通性不足,是倫敦建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的瓶頸。現階段的人民幣離岸交易業(yè)務主要局限于交易雙方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意愿。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長李劍閣認為,倫敦能否成為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取決于離岸的人民幣規(guī)模有多大。
倫敦面臨的第二重困難是市場對人民幣接受度不高。
這明顯地表現在英國企業(yè)對人民幣尚存疑慮,對如何使用持有的人民幣還沒有清晰的規(guī)劃。雖然英國最大的零售企業(yè)樂購去年在港首發(fā)7.25億元離岸人民幣債券,聯合利華也發(fā)行了3億元人民幣債券,但這些“點心債”僅為了融資,并不意味著它們對人民幣的需求以及接受程度有所提升。而一些金融機構,如基金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對人民幣的興趣,也大都出于押寶人民幣升值的投機和分散風險的需求。
生產型企業(yè)更加保守。在習慣了使用美元的情況下,這一類型的企業(yè)對人民幣的需求并不迫切,再加上人民幣市場至今還不健全,更增加了它們的疑慮。
第三,倫敦在操作層面尚未完全做好成為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的準備。人民幣的回流機制還未建立,也沒有形成全球24小時不間斷的市場,這些都不利于發(fā)展壯大離岸交易。同時,倫敦現在還沒有人民幣清算系統,雖然在技術上并不難實現,但前期對結算和清算體系建立的討論和后期的維護尚屬困難。
三重困境使得倫敦距離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的路還有很長,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和中資銀行在倫敦金融城的角色,也令這段路顯得更為漫長。市場培育,提高人民幣的市場認知度,成為當下在倫敦建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的當務之急。
對人民幣接受度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人民幣不可兌換。但是,經過幾年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再加上普遍看好的中國未來經濟發(fā)展,這些均令業(yè)界對人民幣的國際化以及自由兌換抱有極大信心。
事實上,人民幣交易正變得有利可圖,中國銀行(英國)有限公司業(yè)務總監(jiān)王化斌認為,人民幣在即期、遠期和掉期交易方面都有很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