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走進非洲的中國企業數量也與日俱增。西亞、北非地區是中國在海外投資“走出去”的重要地區。雖然這一地區所屬國家資源豐富,投資潛力巨大,但是政局不穩定,吸引外國投資政策變化大,這對中國投資者的長期投資提出了很多挑戰。
2011年9月,隨著贊比亞第一位反對派總統薩塔的就任,國內外各路媒體紛紛把視點聚焦在贊比亞,以各種各樣的角度探究在贊中資企業可能面臨的政策挑戰。贊比亞新總統的上臺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關注,原因很簡單:薩塔在之前擔任反對黨領袖期間,曾經一再批評中國企業,并且在反腐、保護勞工權益、礦山國有化方面都發表過激烈言辭。
國際政治影響政策制定
贊比亞總統上臺之后將會頒布哪些政策是諸多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是否會在實行礦山國有化、規范本地用工人數以及工人薪資待遇方面出臺新的規定?是否會如他在2008年參選時發表的言論,采取沒收中國和其他外國投資者25%的股份并且展開驅逐中國零售商販的行動?凡此種種,任何政策的變化都與在贊中資企業的利益息息相關。
此外,很多非洲國家基于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積極尋求對外合作和對外貿易,制定了優惠甚至是激勵政策努力吸引外國投資者。但是隨著相關行業的發展和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一些非洲國家在具體行業具體操作過程中,往往會隨機采取新的政策。
以阿爾及利亞為例,該國曾于1993年出臺了首部《投資法》,鼓勵私人投資并賦予優惠政策,對外國投資者實行國民待遇。但是,2006年8月阿爾及利亞政府通過了一項法律修正案,其中一項重要的調整,決定對石油企業征收石油暴利稅,稅率確定在企業盈利的5%到55%之間。這是在阿爾及利亞經營的外國石油公司將要繳納的新稅種,阿爾及利亞政府方面對該法案出臺所做出的解釋是,鑒于國際原油價格快速上漲,外國石油公司已經獲得了“超額利潤”,對此征收暴利稅是完全必要的。
國際環境影響長期投資
除了受到非洲各國內部政策變化的影響,歐美國家對非政策的變化、單邊或者多邊貿易協定的簽署或終止也會對其海外投資者產生深遠的影響。以萊索托紡織業為例,美國頒布的關于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AGOA)的不確定性導致外來長期投資決策非常艱難。
AGOA是一個單邊的關稅計劃,而非自由貿易協定,美國單方決定并制定了對撒哈拉南部非洲國家的標準,來評定其接受國資格。雖然美方對該法案定期評估,并自2000年開始后已延展了兩次,但該貿易優惠待遇是臨時性的。在2015年到期后,非洲撒哈拉南部國家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優惠待遇將停止。非洲撒哈拉南部國家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將不得不與價格更具優勢的亞洲國家出口產品展開競爭。而對海外投資者來說,AGOA的不確定性在某種程度上對其長期發展的規劃起到了阻礙作用。
政策環境不健全是主因
針對中國企業“走出去”面對的政策風險,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楊寶榮博士認為:非洲很多國家政策環境不健全。很多外國投資項目在引進之后,執行部門和監管部門施行不同的標準,不能保證政策的連續性。有的國家有相關的招商引資政策,但是政策分條目模棱兩可,甚至有的沒有具體細分。“例如在吸引外資方面,由于很多環節沒有細化,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難免出現主觀性。但是對外國投資者來說,由于前期投入已經落實,后期往往會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因此只能同當地政府進行商討。”楊博士說到。
對于政權更迭所帶來的相關政策變動,楊博士表示,非洲國家的法律不像西方國家有幾百年的歷史。執政黨政策的延續性差導致其外資政策不穩定。如果民意有變化,執政黨通常會順應民意修改相關政策。“客觀的說,非洲屬于很容易受到大國政治影響的地區。非洲主要進行的是原材料初級加工,由于本身勞動力成本波動,非洲國家受大國配額影響很明顯,也很容易接受外國援助。發達國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通常會利用非洲這個平臺,進行大國政治博弈。”楊博士補充說到。
敏銳觀察加合理定位
那么面對非洲政策環境不健全和大國博弈所帶來的政策風險,中國投資者是否只能被迫應戰,默默接受?“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應該從哪些方面規避風險?
對于這個問題,楊博士認為“走出去”的企業首先要關注政治層面的變化,要有敏銳的觀察。其次,中小企業在投資時應保持謹慎的態度,避免一次性的大規模投資。
中國港灣工程公司主管非洲業務的程先生則向記者介紹了他們在規避政策風險方面的經驗。“控制風險實際是個公司體系問題,對內建立、健全風險管控制度,加強事前、事中、事后風險管理,對外積極與業主、當地代理、商務部和外交部等所屬的國內外機構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反饋信息,適時啟動風險管控預案,協調各方,妥善處理。”程先生說到。“此外,在項目具體執行之前,應對項目存在的各種風險有相關的預見,并且通過在法律上進行具體的約定和制定安全預算,將政策風險可能帶來的利益損失降到最低。”程先生補充道。
合理的市場定位和企業定位是楊博士強調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中國投資有相對的技術和成本優勢,因此市場定位不能把寶完全壓在出口歐美市場上。以馬里的塞古紡織廠為例,由于其將市場定位轉到周邊市場,利用廉價的勞動力,開發適合周邊市場的有文化特色的產品。這使其能減少國際市場對其的影響,快速的扭轉瀕臨破產的局面。”“企業定位應與投資目的地國的工業化戰略發展結合起來,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的形式,為當地人民帶來利益,讓所在國政府意識到這是民族企業,由此才能在相關政策上對企業有所扶持,幫助企業應對國際市場壓力。”楊教授說到。
插畫:任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