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游輪重走泰坦尼克航線 1309人共度12夜
兩名參觀者站在“泰坦尼克”大型海報前。新華社發
一個世紀前,豪華游輪泰坦尼克號緩緩駛離英國南安普頓港口,乘客向親友揮手告別。很多人想不到,這一別竟是永訣。4月8日同一時刻,另一艘游輪再從這里起航,重走當年泰坦尼克號的航線,以紀念這場和平時期遇難人數最多的海難。
巴爾莫勒爾號的乘客1309人來自28個國家,將在船上共度12個夜晚。他們中有遇難者和幸存者的后人,有研究泰坦尼克號的學者專家,還有很多對它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人。
泰坦尼克號1912年“處女航”途中撞到冰山沉沒,據信2228名乘客和船員中超過1500人遇難。
夢的捕手
“我們準備了5年,”紀念航行的發起人摩根說。組織這樣一個航行并非易事。“5年前講起這個活動時,很多人用驚訝的眼神看我,好像我長了三個頭,”他開玩笑說。頭兩年里,船票幾乎無人問津。
然而摩根沒有放棄,事情也有了轉機。突然一下子很多人來買票,船票在16個月前售罄。
特蕾西和妹妹特麗是兩年前訂的票。“謝天謝地,我很幸運地搶到了,”一身盛裝的特蕾西是泰坦尼克號的忠實粉絲。“我太夢想去船沉的地點看看了。我將距離它的殘骸只有幾英里,這是我能和它最近的接觸”。
“泰坦尼克號并不是浪漫和美好的代名詞,它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在73歲的瑪麗看來,泰坦尼克號是一場噩夢。
她的船員爺爺隨泰坦尼克號一起沉入了海底。奶奶和爸爸靠救濟金過活。災難之后,奶奶得了抑郁癥,爸爸開始恐懼大海,不能從事出海的行業。瑪麗自己平時出行也盡量避免搭乘船只。
昔日重現
在巴爾莫勒爾號上,餐飲會按當年泰坦尼克號的菜單提供,一個比利時樂隊將重奏當年的樂曲,以紀念那些在災難中用音樂鼓舞乘客、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樂手。很多幸存者曾回憶說,泰坦尼克號沉沒時,船上樂隊仍在演奏。
“他們演奏的是很歡快的曲子,”在候船大廳里,文質彬彬的比斯曼斯向人們展示他的大提琴。他說,“水位升得越高,他們的曲子就越歡快。”
在巴爾莫勒爾號上的每一天,這個樂隊要在人們進餐、飲茶和跳舞的時候演奏,在兩場特殊紀念儀式上更不可或缺。這兩場儀式的時間是4月14日晚上11點40分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以及15日凌晨2點20分它完全被海水吞沒的時刻。
很多百年前的場景被重現。候船大廳里展示的木床和梳妝臺告訴人們當年的頭等艙何等奢華,那里還掛著電影《泰坦尼克號》女主角穿過的粉色衣衫。
30多名身穿上世紀初服飾的演員還將重述泰坦尼克號乘客的真實故事,把時光帶回到一個世紀以前。
4月8日,在英國南安普頓港,一名女士目送“巴爾莫勒爾”號啟程。
我心永恒
哈斯在學校任教,50年來一直做泰坦尼克號專題研究。記者問他,何以百年已逝,泰坦尼克號仍如此引人關注?
哈斯認為,這是因為,一方面人們是通過他人的故事來了解災難的,尤其是像泰坦尼克號這樣的大災難。另一方面,泰坦尼克號緩慢的沉沒經歷了兩個多小時,不像墜機一下子就全結束了,“這給想象和創作留出了空間”。他說,有很多泰坦尼克號題材的作品問世,更使這個事故廣為人知。
第三,“對于世界,泰坦尼克號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其中最主要的是強調了交通工具的安全,”他說。此外,還有很多學者通過這次事故研究當時的社會階層劃分和應急反應機制。
哈斯說,很多人曾經問他,一百年后是否人們還會記得泰坦尼克號。“我的回答是,泰坦尼克號永遠不會被遺忘”。
8日上午的南安普頓細雨霏霏,但下午4點巴爾莫勒爾號啟程之際,烏云已散,陽光普照。
乘客有的舞動國旗,有的用力揮手,向岸上送行的親友道別,岸上一片“再見”、“旅行愉快”的祝福聲。
候船大廳里,一度響起電影《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我心永恒》。
- 環球 E-weekly
- 特稿 worl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