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3月20日文章,原題:非洲對中國的歡迎或許在減弱 從中國建筑公司修建的內羅畢至錫卡高速公路,到隨處可見的中餐館,中國在肯尼亞活動的跡象無所不在。外界經常批評中國對非洲搞新殖民主義、剝削非洲。但實際上,許多非洲人反而不喜歡西方投資通常附帶的那些政治條件。
中國在非洲得到認可的關鍵在于只關注生意,即沒有政治介入的經濟投資。但現在有跡象顯示,中國公司在非洲的受歡迎度開始下降。除政治因素外,一些非洲人開始不滿中國的商業行為,將來中國若希望保持伙伴關系,可能不得不修改政策。
中國不介入非洲政治,從最近的肯尼亞選舉就可看出。西方國家對選舉結果表示不安,而中國重申不論選舉結果如何都將支持肯尼亞。筆者遇到的絕大多數肯尼亞人都感謝中國在此問題上對肯尼亞的尊重,以及中國對肯尼亞經濟發展的大力參與。
重貿易、輕政治的做法現在對中國有利。但如果肯尼亞人甚至非洲人,覺得受到中國貿易和勞動待遇的剝削,那么雙邊關系可能就會惡化。中國政府通常向非洲提供低利率或零利率貸款。此類貸款經常與使用中國產品和服務相連。批評者說,這種“援助”繞過當地經濟,只對中國公司有利。但這種看法只是部分正確。
非洲公司可能確實在一些競爭性合同中失利。不過,當地經濟受惠于大規模發展援助、新的培訓項目以及就業。指責中國公司重本國工人輕非洲人的說法是夸大的。大多數非洲國家都制定了鼓勵雇用當地人的規章。對于中國不向當地人傳授技能的指責,中國也主動回應,與當地政府聯合設立職業培訓項目。
中國通過在非洲的貿易和援助惠及自身,同時非洲當地經濟因此獲益。但今后中國在非洲的活動,不僅取決于互利,也取決于形象。糟糕的勞動待遇引發怨恨;任意侵蝕當地市場激起保護主義。從中長期看,這些都可能破壞中非關系。
目前,中國在肯尼亞的活動對兩國都有好處。但長遠講,是否有益要取決于中國采取的行動,以及肯尼亞對貿易伙伴的期望。(作者陳楠[音],汪析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