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3月20日文章,原題:中國興起博物館建筑熱潮在經濟烏云籠罩下,美國的博物館建設速度已極其緩慢。在暴風雨更猛烈的歐洲,久負盛名的公立博物館正四處討錢。相比之下,在中國,財政陽光照耀。無論大小或公立民營,各種博物館在如火如荼地開張。僅2011年就冒出390家新館,且數量還在持續增加。中國正以超現實規模開辦博物館。
中國許多博物館具有多重用途,融歷史、民族、科學、藝術和娛樂于一身,專注于藝術的博物館則是相對較新的概念。直到最近,中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還都屬民營,是企業實體或收藏家的炫耀場所。中國官方曾遲遲未能意識到本國藝術國際聲望的重要性,一旦意識到,就顯得相當大膽前衛。去年開館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首開先河,成為內地首座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與此同時,1600英里之外的沙漠綠洲敦煌也在興建一個類似博物館的場所。其目的并非用新藝術吸引游客,而是防止他們與古代藝術珍品尤其是佛教壁畫發生破壞性接觸。
盡管二者不同,但都具有中國新文化機構的典型特征:雄心勃勃。規模通常能說明問題。2011年翻修的國博是世界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去年秋天,中國對規模的偏愛再次得到驗證。中華藝術宮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同一天開放,號稱中國最大的新藝術博物館。這些僅是上海市新藝術冰山的一角,該市還有大量規模較小的博物館,其中一些已聲名鵲起。鑒于中國對新藝術的熱衷并擁有龐大富豪隊伍,博物館的前景似乎不可限量。不過,蓋房子和收集重要藏品不可同日而語。在缺乏懂行的行政監管下,如何防止公立博物館盲從“越大越好”的路線?如何防止私人博物館只是借助藏品增加炫耀個人實力?
敦煌項目顯然有更高目標,其目的或許就是保護過去并糾正以往的錯誤。為保護作為藝術瑰寶和旅游目的地的莫高窟,游客服務中心將于今年竣工并投入使用。該項目絕非中國唯一的數字化輔助保護項目。對于當代文化,無論就藝術本質還是博物館功能,中國正提出我們幾乎從未考慮過的問題。